如今可以看到很多德国的文理中学越来越国际化,主要是指有很多外国学生或者移民学生入学,这与作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结果的跨国教育空间的出现密切相关。
2022年4月,德国有名的教师联合会“语文学者联合会”在其专业杂志Profil上刊登了美因茨大学Prof. Dr. Heiner Ullrich教授的一篇关于德国学校国际化的分析文章。文章开头引入的案例很有意思,今天在这里翻译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原文请大家查看2022年第四期的Profil杂志第26到36页。
译文如下:
突然间,我们变成了国际社会--来自农村地区的案例研究
2013年,位于Hunsrück(德国莱法州的一个拥有约7000名居民的度假小镇)的Birkenfeld小镇内的文理中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问题。
多年来,作为经济转型地区改建项目的一部分,学校附近出现了一个大型中国人定居点。从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初开始,一家德中房地产公司与该区一起,在中国招募自营职业者搬到“橡树园”定居。
同时,近300家中国公司已经入驻在萨尔-洪斯瑞克国家公园的范围内。他们现在形成了欧洲最大的中国经济项目。
© www.uni-potsdam.de
数以百计的中国家庭的涌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新,也为该地区的教育机构带来了全新类型的学生群体。这是因为中国父母将他们的孩子送到现有的市政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在德国长大,在小学里或玩耍或系统地学习德语,而且很多孩子希望以后能上文理中学。
就这样,在2013/2014学年,第一个没有德语基础的中国学生进入了Birkenfeld文理中学,当时这所学校尚未设置对外德语课程,此类德语课程在后来的难民危机过程中逐渐建立。
此外,所有人员都不清楚,是否有可能成功地让一个没有任何德语水平的八年级中国学生坚持到高中毕业。
此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学生转学来到这里,他们希望在文理中学的八年级、九年级或十年级就读。
© https://aja-org.de/schuleglobal
除了少数在中国已经私下学习过几百个小时德语的学生外,文理中学不得不接受这些没有任何德语基础的学生。
令人惊讶的是,经过学校下午的德语强化课程,许多中国学生现在已经成功升入高中,有些甚至直接奔赴高中毕业会考。
例如,2013年第一个来到文理中学的中国学生,在没有任何德语基础的情况下,于2017年成功通过了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高中毕业会考。从那时起,每学年参加Birkenfeld小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里至少有两名中国学生。
到目前为止,约50名中国学生在这所镇里的文理中学学习德语二外,而该文理中学现在也正在追求更深远的目标,即把学校推向世界。
自2019年6月起,经州教育部批准,这所文理中学被认证为IB国际学校。学生们可以同时参加国际文凭(IB)与德国传统高中毕业会考(Abitur)。
这种同时提供两种毕业证书的可能性,是为了适应部分变化的学生群体,以及满足所有年轻人在全球化世界中面临的变化要求。
在那里,学生们有机会在下午选择英德双语课程。除了五年级学生的双语学习小组,以及理科类学科和英语的相结合,九年级和十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下午参观英语社区团体的活动,专门为国际文凭考试做准备。
© Noltekuhlmann/DAAD
中国学生的涌入在这个小镇所引发的问题,推动了Birkenfeld文理中学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已经持续了数年,并通过同时提供德国本土文凭和国际文凭课程而取得了成功。
然而,为学生准备国际文凭的课程仍然是学校社区的一项挑战,因为必须首先为学校各年级的双语学习小组和英语课程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教学理念。
毫不夸张地说,Birkenfeld文理中学可以说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或“问题解决型学校”。
由于“橡树园”特殊的中国移民背景,Birkenfeld农村地区城镇的学校发展过程仍然是德国学校景观中的一个奇特案例。
然而,它也以一种示范性的方式表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能够被个别学校通过国际导向建设性地掌握。
文理中学的国际化进程不仅是对教育系统内全球化的反应;它们还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带来了新形式的区分和分层。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公务员、教育高级参议。2022年起进入多特蒙德教师培训中心担任汉语学科带头人,负责北威州汉语教师培训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工作。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