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的背景和战略意义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提出应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得到德方的积极响应。2016年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人文交流对建立和维护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具有核心意义。同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默克尔总理就推进中德两国人文交流、适时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达成一致意见。同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赴德出席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并出席两国人文交流活动期间,分别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时任外长施泰因迈尔(现任德国总统)就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进行了沟通。双方均表示将积极支持和推动机制的建立,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经过45年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德关系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务实合作达到很高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双方高层交往十分密切,政治互信不断提升,务实合作成效显著,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不断取得进展。
在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将为双方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将现有成功但各自独立的活动和项目整合在一个框架内,为两国民间交往开辟更多渠道,为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宽、合作内容的日益深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使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政治互信一道成为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德两国长久合作的民意基础,更有利于双边和多边文明互鉴,具有全球意义。
经双方协商,机制目前包含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5个领域。随着机制运行的不断成熟,双方将逐步纳入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不断扩大机制内涵。
二、机制首次会议相关安排及预期成果
机制首次会议将以“人文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明确中德两国政府对开展人文交流的决心与信心,重申双方共识并确定未来合作重点目标及项目。
5月24日,将在京举行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和加布里尔副总理将共同出席会议,发表主旨讲话,签署《联合声明》并见证签署有关领域7项合作协议。机制中德双方成员单位、德国驻华使领馆、双方学生及有关机构代表代表将参加会议,会议规模约200人。会议将对媒体开放。
为突出人文交流色彩,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会议期间还将举办7项形式多样的配套活动,包括:
学习互鉴文化融合——中德留学45周年。邀请中德建交后老中青三代赴德和来华留学代表,采取讲故事和对话形式,分享其留学期间的珍贵经历,从不同视角展现留学在促进中德交往方面的重要桥梁作用。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寄语中德职教未来发展。展示中德职教合作成果,以“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为出发点,推动中德两国合作,培养更多、更扎实的大国工匠。
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精品展。
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活动,邀请中德代表和专家分享青少年营地的发展和管理经验,探讨营地的国际交流模式和国际化发展模式。
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
举办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请国青队德籍主教练拉斯为全国U18和U16年龄段队伍男女足球骨干教练员授课。
德国电影回顾展。
本次会议成果设计主要包括:
双方主席签署中德政府关于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联合声明》;
梳理并公布2017-2018年度机制各领域合作重点项目清单(25项);
各领域签署合作协议7项。
中德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交往与合作
文化
两国于1979年签订文化交流协定。2001年9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三届柏林“亚太周”。2002年4月,中德签署了《关于中德互设文化中心的会谈纪要》。2005年11月双方签署了新的文化合作协定,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奠基。德国于2007年至2010年在华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德中同行”。2008年,中德博物馆项目“中国在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在中国”举行,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德国是2007年北京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是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以及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在德40余个城市举行。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同默克尔总理共同宣布“2013/2014中德语言年”开幕。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同默克尔总理在北京天坛会见出席中德语言年闭幕式活动的两国青少年代表。2015年5月至9月,“中国8”当代艺术展在德国举行。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高克总统在北京共同出席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开幕式。同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同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共同在汉堡出席交流年闭幕式。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启动。2017年9至10月,德国在华举办“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展览。2017年,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今日中国”系列高水平文化活动250余场,吸引约96.6万德国民众参与。
科技
中德两国于1978年10月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1997年4月中德高技术对话论坛成立。2000年10月1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建的“中德科学促进中心”成立。2003年12月,首届中德环境论坛召开。2005年11月,中德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并通过了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北京宣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弗朗霍夫等机构建有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10月,科技部长万钢访德,与德国教育与研究部长沙万举行会谈,并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出席第三届德国机械制造峰会开幕式。2009年“中德科教年2009/2010”启动。2010年7月,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中德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表示支持设立“中德替代动力平台”,加强电动汽车领域合作。2015年两国共同举办“中德创新合作年”。2017年6月,两国共同举办“中德论坛——共塑创新”。2018年2月,第五届中德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10月,我科技部推动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中方)先期成立。
教育
我于1974年首次向德国派遣留学生。截至2019年底,在德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总数为55759人。2019年赴德留学9134人(公派1795人)。2019年全年在华德国留学生共计8108人(奖学金667人,自费生7441人)。2002年4月,两国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协定。德国是我最大的职教合作伙伴。2016年8月,默克尔总理出席斯特拉尔松德市孔子学院开院仪式并致辞,这是西方大国领导人首次出席孔院活动。中德合作在德建立19所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2013年至2014年,两国在对方国家互办语言年。2017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同来访的加布里尔副总理兼外长共同启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并出席机制首次会议。2019年6月,孙春兰副总理赴德国出席中德职教创新对话论坛。
旅游
2002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实施中国公民团组赴德国旅游的谅解备忘录》,2003年2月中国公民赴德旅游团首发团成行。2019年我国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德国153.33万人次,同比下降2.4%,德公民来华62.2万人次,同比下降3.4%。根据德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游客赴德旅游共计15.78万人次,同比下降89.8%。
地方交往
迄今两国已建立103对友好省州(市)关系。
资料来源:双边关系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mf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