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以人文交流促中德民心相通(望海楼)

发布时间:2017-05-26浏览次数:162

    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举行。该机制是继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七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之后,新建立的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三大支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的贺信中指出,中德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两国建交45年来,务实合作不断加深,双边关系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双方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拉近了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近年来,中德两国政府相继推出系列人文交流主题年活动,如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2014/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2013/2014中德语言年、2012中德文化年。以人文交流为支点所撬动的互学互鉴,既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又是让世界“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必由之路。

  人文交流的纽带在文化。在华夏大地,人们对来自德国的文化耳熟能详。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学巨著,有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人的哲学思想,有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优美旋律。习近平主席坦言:“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以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德1996年在南京共同设立了拉贝纪念馆。2013年底,由南京市建造的拉贝墓园修复工程落成。中国人民如此高调纪念有“中国的辛德勒”之誉的拉贝,把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与天下理念播撒到德国民众心里。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语界最大的翻译工程,中德80余位学者联袂翻译的《歌德全集》,展现的则是中德人民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敬畏。

  教育可在两国间架起一拱卧波长虹。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开启,适逢威廉·洪堡诞辰250周年以及蔡元培就职北大校长100周年。曾经,季羡林的一纸《留德十年》把德意志式严谨描绘得淋漓尽致。当前,中国学子已成为德国高校最大留学生群体。为深化中德教育交流合作,德国联邦教科部于2015年10月推出《中国战略2015-2020》。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尤为耀眼,两国政府共同设立了“中德职教合作联盟”。

  人文交流的未来在青年。2016年,习近平主席与时任德国总统高克共同启动的中德青少年交流年,以“交流、友谊、未来”为主题,近300项活动吸引了6万余名中德青少年参与。交流的首要工具就是语言。如今,中文已走进全德400余所中小学的课堂,近万名德国青少年来华留学。2016年,德国队在中学生“汉语桥”总决赛中夺冠。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激励中德两国人民相遇相知,加强两国人文交流,将促进中德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作者俞可为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

 

新闻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05/26/content_1777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