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统计分析(1991-2016)

发布时间:2017-06-08浏览次数:1098

内容提要:本文以199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为基础,对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的立项情况,尤其是项目的时间、地区分布、承担单位、研究热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2005-2016年期间的教育部基金项目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基金资助项目在地域分布、承担单位分布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北京、上海、江苏地区的语言类高校、重点大学具有明显优势,而其他高校所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就资助课题的研究方向而言,德语文学研究所获得的资助远多于语言研究,而跨学科研究在近年显示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德语界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关注仍显不足。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学;语言学;跨学科研究

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1年成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SSFC)以来,以重大项目、年度项目、青年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等多种形式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题予以科研经费上的资助。其中年度项目(又分为重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因其立项数量大、涉及面广而最受瞩目,立项总数和资助金额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

根据规划办2016年6月17日公布的评审结果,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立项3917项,相比1991年的603项增长了5.5倍,总资助金额超过8.25亿,相比1991年的1300万元猛增了60多倍。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加,它已经成为我国德语语言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分析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特点,对于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热点都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对1991年至2016年6月共26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立项课题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我国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数据搜集和分类统计

本文在统计分析中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http://fz.people.com.cn/skygb/sk/)和2016年公示立项名单为基础,采取关键字查询和手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1年以来所发布的外国文学、语言学类立项名单中与德语语言文学相关的项目进行了筛选,同时兼顾从比较文学、文艺学视角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共统计出60个德语语言文学类重大、重点、一般、青年、后期和成果文库项目数据。此外,由于德语界学者近年在跨学科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本文也对此类“跨界”研究项目共18个进行了定量分析。

统计一: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立项概况

1991年首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外国文学、语言学类项目均被纳入“外国文学”大类中申报,尽管如此,总立项数仍少得可怜,总计只有17个一般项目和3个青年项目获得立项,其中语言研究类6个,外国文学研究类14个,均与德语学科无关。1992年,杨武能、洪天富两位教授才成功“破冰”,为德语学科赢得了两个项目。而到了2016年,仅外国文学类获得立项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就达到119个,25年间总数增长了7.5倍。而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将德语语言文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按年度进行排序,可从下表看出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总体上呈现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

表一:199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立项情况

 ©德意志研究

若以5年为周期来进行比较,那么德语语言文学类立项数从第一个五年周期中的4项增长到了最近一个五年中的24项,增幅十分明显,反映出26年来国内德语界科研团队不断壮大,整体实力得到提升的总体趋势。

从资助类型来看,在这61个项目中共计有重大项目2个、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33个、青年项目20个、后期资助及成果文库项目4个。德语界的两个国社科重大项目都是在2014年获得立项的。在这一年7月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重大项目招标名单中出现了“《歌德全集》翻译与歌德作品汉译研究”项目,此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组建团队进行了项目申报。最后,规划办将这一项目一分为二,由两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并均按重大项目标准全额资助,于是一举产生了“《歌德全集》翻译”和“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两个重大项目,成为中国歌德研究史上的一段佳话。

统计二:德语语言文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单位分布情况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除中国社会科学院外,项目承担单位均为国内高校。(注释二)较早设立德语语言文学学科、拥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承担两个以上项目的单位有14个,共计主持46个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5.4%。但这61个项目并非全部由德语界学者承担,如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的项目均是由中文系教师主持。这也意味着在目前建有德语专业的百余所高校中,科研实力极不均衡。四分之三以上高校的德语专业迄今还没有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上取得突破,这反过来又对其科研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制约。

从项目分布的地域来看,各地研究力量的不均衡性更是异常明显。北京、上海两地科研院所的实力十分突出,分别承担了16项课题。排在其后的是:江苏5项,湖北4项,浙江、四川、重庆、山东、河南各3项,湖南2项,天津、广东、黑龙江各1项。其它19个省份还有待零的突破。

表二:1991-2016年国社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主持单位统计

 

©德意志研究

从课题承担单位的类别来看,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5个项目外,其余56个项目由29所高校承担,其中又有42项集中于985、211高校,仅15所985高校就承担有31项,占项目总数一半以上,而历史悠久的外语类高校也承担有14项。在传统强校表现抢眼的同时,一些近年才新办德语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同样表现不俗,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表明传统理工类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依托本校良好的科研体系和人才机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大有作为。

统计三: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结构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登记的项目负责人职称信息来分析,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负责人的职称包括中级、副高和正高三个类别。其中正高级职称负责人占绝大部分,共32人次获得立项,多达总数的52.45%,具有副高级职称者为19人次,占总数的31.15%,中级职称者10人,占16.4%。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叶隽先后以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申报到国社科课题,这一过程反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发掘、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为了给青年学者以更多机会,近年来国社科青年项目增长幅度要大于年度项目,立项率也较平均立项率高出1-2个百分点。从下表可以看出,中级职称研究人员所承担项目的全部、副高级职称研究人员承担项目的大半均为青年项目。

表三:国社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负责人职称统计(1991—2016)

 

©德意志研究

从项目负责人职称与项目类别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对于职称较低的研究者来说,抓住时机申报青年项目是一条可行之路。

统计四:项目结题情况

由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并不完整,笔者只采集到了21个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的结题信息。从结题形式来看,21个项目全部以专著形式结题。其中在注明成果鉴定等级的17个项目中,有4个优秀,6个良好,7个合格。从社科办公布的结项时间来看,从立项到结题,每个项目平均历时5.8年,其中历时5年以下的项目9个,5-10年的11个,10年以上的2个。耗时最长的是1996年7月立项的重点项目“新编德国文学史”,直至2009年8月底才正式结项,前后历时13年。不过,众所周知的是,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五卷本《德国文学史》获得了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中国德语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社科成果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二、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分析

在本研究项目采集的1991-2016年间61个国社科项目中,德语文学研究项目占据绝对优势,而语言类立项课题相对较少。

在德语文学研究方面,除本文前面提到的两个歌德作品翻译及研究项目外,还有42个文学类研究项目,其中有文艺学、文学理论研究课题5个,比较文学、接受史研究课题8个,以德语文学时代、文学作品、文学家为研究对象的专题项目则有29个之多。如按研究对象所处时代而论,现当代文学研究占据绝对上风,共有20个项目以为此为对象。但若以出现频率而论,在文学类研究项目中最热门的仍当属歌德,除两个重大项目外,歌德、《浮士德》还直接出现在另外3个项目中,而项目主持人也均为享誉学界的学者,这自然与歌德在德语文坛上的崇高地位息息相关。而事实上,随着2014年以来两个“歌德项目”的全面开展,活跃在德语文学研究一线的百余位学者都在重大项目子课题中承担了任务,不仅歌德学在中国的繁荣指日可待,而且这种通过重大项目将德语界分散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在具有重大价值的课题上寻求突破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德语界的门户之见,改变了研究者以往各自为战的局面,今后应成为德语界探索团队建设和合作攻关的重要模式。

在文学研究范式方面,文学史、作家研究、文学主题研究交相辉映,“点”、“线”研究全面出击的趋势十分明显。研究跨度最大的当属“新编德国文学史”以及诗歌史、小说史、文学理论史等历史梳理型项目。在作家个案研究中,除歌德研究外,以单个文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有10个,卡夫卡、黑塞研究各占两个。除此之外,在文学类项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词还有启蒙、浪漫、现代和“记忆”。其中“文化记忆”在近年的频繁出现尤其引人注目。早在2007年,“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项目就获得了立项,该项目成果在2012年还再次获得了国社科成果文库项目资助,到了2015年,“德国移民文学的记忆书写研究”、“战后德、日反思文学与记忆文化研究”获得立项,2016年,“‘犹太人流亡上海(1933—1950)’文学的记忆文化研究”也获得了立项。但令人惊讶的还不止于此,同是在2016年,还有德语界学者承担的“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项目获得了世界历史学科重点项目立项。此外,甚至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多个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的国社科项目,这显示出“文化记忆”理论在创立者阿斯曼夫妇再度访华之后有进一步走热的趋势。

相比文学研究而言,德语语言类研究项目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形成持续的热点。在10个语言类项目中,属于汉德语言比较的项目多达5个,显示出中国学者在立足双语特色、推进比较语言学研究方面仍大有可为,但此类项目还多出自英语专业学者之手。其它语言类项目还包括篇章语言学项目2个,语音学项目1个,辞典编撰项目1个,跨文化研究项目1个。可见,国内德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力量也比较分散。

当然,德语语言文学研究并非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象牙之塔中,跨越学科界限、借鉴兄弟学科的成果,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永远是“学术创新”的关键。1992年德语界学者获得的首个国社科项目“德语文学与中学西播”就已经引入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近20年来,将比较文学与德语文学研究相结合的课题一直在德语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991至2016年的文学研究项目中,直接从比较文学及接受史着眼的项目就有8个,如“黑塞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都在学界引起关注。叶隽更以他的中德文学文化关系研究项目为基础,在近年成功建构起“侨易学”理论,显示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德语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素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对外国经典作品的译入和中国经典的对外传播也越来越重视。前文提到的两个歌德作品翻译与汉译研究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包括这两个项目在内,在本文统计的61个德语语言文学类国社科项目中,翻译类项目占据9席,其中以汉籍德译、海外汉学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占了三分之二,涉及了《老子》、鲁迅作品、古代文论在德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

三、挑战与机遇: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德国学”的兴起,中国德语界的学者越来越难以将目光局限在传统的德语文学和语言学研究上,许多高校教师都结合各自学校德语专业建设的特点及自身的学术背景,积极拓展研究视野。他们跳出语言文学研究的传统套路,凭借扎实的德语功底,在与相关领域研究中迅速获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类由德语界学者“跨界”申报到的国社科项目也进行了初步收集(附表二)。

从本文收集的18个“跨界”立项课题所在学科门类可以看出,德国历史、法学、哲学、国际问题研究是德语界学者“跨界”成功案例较为集中的领域。关键在于这些领域均涉及大量德语文献资料,没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迅速获取所需信息。而国家近年来在“走出去”的同时加大了对智库建设的投入,高度重视借助高校力量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分析和研判,这在客观上为德语界学者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时间上看,自2013年以来,德语同行“跨界”申报成功的案例迅速增加。而从承担项目的学校来看,综合性高校因为学科门类齐全,在交叉研究方面更为具有优势,建树颇丰。可以预见,在国家需求、学科交叉的强大驱动下,学科融合将会不断走向深化,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优势将会在未来愈加明显地显现出来。(注释三)

此外,中国德语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汉德双语优势还可以在另一相邻领域中打开一片天地,这就是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为配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社科基金还从2010年开始新设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就承担了《宋代散文研究》德语版项目。近三年,汉籍外译和海外传播研究项目在国社科项目申报中近乎火爆,2014年相关立项多达30余项,2015、16年虽稍有降温,但每年仍有20多个相关项目获得立项,涵盖了从老庄哲学、孔孟之道、《诗经》、《楚辞》、四大名著到莫言小说、少数民族史诗外译的方方面面。涉及英法日俄德韩等多个语种。其中,有关汉籍德译与传播的国社科年度项目也多达6个,但却多由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学者主持,如湖南师范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谢淼在2011和2016年先后成功申报了“鲁迅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两个项目。可见,德语界学者应加强与比较文学、海外汉学研究学者的合作,以便充分发挥自身在汉德翻译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提高对国家战略需求的关心度,加大对汉籍外译研究的力度,避免与国家文化战略的走向失之交臂。

四、对比研究:2005-2016年教育部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统计分析

本文的分析对象——1991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仅仅只是我国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一小部分,为更加全面地反映德语界的科研工作,我们在此不妨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立项数据做一个对比研究。

教育部社科基金自2005年起正式设立一般项目(含年度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并每年公示立项一次。从公示的立项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0年教育部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数从773项增加到4611项,但此后立项数又逐年递减,2016年公示立项数为1958项。在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比例方面,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青年项目所占比例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例如在语言学类课题中,2005年两者之比为35:8,到了2016年,两者之比变为52:101,接近于1:2,青年项目立项数不仅反超规划项目,而且几乎是后者的两倍。但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两者的比例正好颠倒过来,2016年国社科语言类一般项目(不含重点、重大)立项195项,青年项目立项65项,两者比例正好是3:1。而且目前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年龄门槛为40岁以下,国社科青年项目的申报门槛则是35岁。可见,教育部社科基金对青年学者的项目扶持力度很大,在申报条件方面也较为宽松。

根据教育部社科基金网站历年公示的立项名单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本文对2005-2016年期间的教育部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进行了统计。由于教育部社科基金已针对跨学科研究设立了“交叉学科/综合研究”门类,为更好地反映学科交叉研究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将德语界学者主持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也一并纳入统计分析,最后共获得46个项目的数据(参见附表三)。其中,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各23个,从数量上看,两者比例为1:1。但是从项目的年度分布来看,在23个青年项目中,于2005至2010年六年间立项的只有5个,仅占同期项目总数的25%,而在2011至2016年六年中立项的则有18个,占同期项目总数的69%,规划项目与青年项目之比也从前期的3:1变为1:2.25,明显呈现出向青年学者倾斜的趋势。

从教育部项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在46个项目中共有德语文学研究项目21个,语言学研究项目9个,翻译及典籍传播项目9个,跨学科项目7个。语言学、翻译及传播类项目在此所占的比例较其在国社科项目中的比例略高,但在绝对数量上仍少于文学类研究项目。在21个文学类项目中,以现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有12个,占了一半以上。以古典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课题意外遇冷,仅有1个,而以浪漫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有4个。在研究热点方面,卡夫卡的出现频率稍高,但也仅出现在2个项目中,没有形成明显的研究热点。语言学类项目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教育部基金立项的汉德翻译研究项目呈现出鲜明的热点,在9个项目中,除一个郭沫若研究项目涉及德汉汉德双向翻译研究外,其余8个均为汉译德或典籍接受研究项目,《红楼梦》的翻译传播研究作为重中之重贡献了4个项目。有趣的是,两个《红楼梦》德译本研究项目都是被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的一位教师所获得。

从上述教育部项目在高校中的分布来看,依然是上海(11项)、北京(8项)、江苏(7项)三地高校占据绝对优势,其中985高校承担了26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56.5%。为便于更加直观地比较两大基金项目的分布情况,我们在此将第二、三节中所涉及的国家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跨学科类项目数据合并后与教育部社科基金(含交叉学科)年度项目分布作一对比:

表四: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跨学科项目统计对比

               

©德意志研究

五、讨论与总结

虽然本文所统计的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项的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难以全面反映德语界科研工作的全貌,但是两大基金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研究项目的重要经费资助来源,相关立项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德语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情况。回顾26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可以发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也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德语语言文学研究发展迅速、成就喜人,但目前还存在着各地高校科研力量严重失衡、对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关注不足、教学与理论研究脱节等问题,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承担国社科、教育部社科项目的院校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获得立项资助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而全国大多数德语系至今还从未获得过基金项目的资助,这表明我国德语语言文学研究力量的地域、院校分布都还极不均衡,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减少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目前,虽然中西部高校已经在悄然崛起,但短期内还难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青年学者前去工作,更难以改变全国德语科研力量的分布。

2.在传统的文学研究继续保持兴旺的同时,顺应国家建设需要、符合国家需求的项目无疑会成为今后的立项热点。德语界当前尤其应关注国家战略需要,重视“文化走出去”研究,加强与比较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结合,力争发挥汉德双语和资料研究优势,在汉籍外译、交叉学科研究方面获得更大突破。

3.在向“教学与科研合一”努力的过程中,国内各高校德语教师尽管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有许多领域仍存在“盲点”。例如第二语言习得、翻译理论研究课题在每年的国社科立项中都占据一定比例,德语界学者也大都具有丰富的外语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文学翻译经验,但在理论建设方面却缺少高水平成果,在国社科项目方面也几乎没有成功立项的范例。显然,德语界教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翻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总体而言,德语界当前有必要大力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建立起自己的“智库”,调动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推动跨院系乃至跨校、跨地区的科研团队合作、加大学科融合的力度,这样才能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并在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上获得更多的突破,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国家科研经费支持。这将是促进我国德语语言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繁荣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HUST2015AB002)资助成果。文中数据无特别说明均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2] 部分项目负责人在课题获得立项后出现变更工作单位的情况,本文无法对此类情况一一统计,所以均以数据库相关记录为准,可能与项目实际承担单位有所出入。

[3] 冯亚琳:《全国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科研工作总结报告(2005-2009)》。
载:贾文键、魏育青主编:《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66页。

附表一:199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

项目批准号项目承担单位    主持人    项目名称

92BWW005       四川大学    杨武能    德语文学与中学西播

92BWW007       南京大学    洪天富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道路

93BWW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恕林    德国浪漫派研究

94BWW008       上海外国语大学    余匡复    歌德与浮士德研究

96AWW003       北京大学    范大灿    新编德国文学史

96BWW016       武汉大学    彭肇兴    汉德语言比较研究

97BWW009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廷芳    卡夫卡的美学思想

98BWW001       北京外国语大学    韩瑞祥    维也纳现代派

01BWW003       华东师范大学    张弘    黑塞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

02CWW009       北京大学    王建    从巴洛克到启蒙运动--德国近代戏剧的兴起

03BWW004       中国海洋大学    刘润芳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04BWW019       青岛大学文学院    曾艳兵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

04BWW020       浙江大学    范捷平    罗伯特·瓦尔泽小说中的主体话语批判

04BYY001       河南大学    张宝胜    德汉动词配价对比研究

04CWW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隽    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史

05CWW002       华东师范大学    范劲    对卫礼贤“中国”话语及其在中德交流中的影响的研究

05CWW007       北京大学    谷裕    德语成长发展小说研究

06BYY007       中山大学    王蓓蓓    德、汉语非施事描述的对比和翻译

06CWW008       同济大学    胡春春    德国战后文学现代性话语之重建研究

06CWW009       复旦大学    吴勇立    穆齐尔与德语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

07BWW003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炳钧    现代德语文学理论史

07BWW019       上海外国语大学    谢建文    德语后现代文学研究

07BWW020       四川外语学院    冯亚琳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08CWW008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帆    论德国浪漫主义女性诗学的现代转型

08CYY001       同济大学    王永生    德语语音合成中的韵律研究

09BWW002       中国海洋大学    刘润芳    德意志的《号角》与中国乐府民歌——从经典到诗史的对读

09BWW024       中国人民大学    赵蕾莲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

10CYY047       中国人民大学    来炯    德国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篇章语用学研究

10FWW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隽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10FYY022       北京大学    赵登荣    杜登德汉大词典

10BZW022       黑龙江大学    张政文    德意志文化启蒙与现代性的文艺美学话语研究

11BWW051       同济大学    吴建广    德意志精神语境中的《浮士德》研究

11BYY006       南京大学     常玲玲    德汉结果句式和非宾格句式的生成比较:投射与构式

11BYY117       同济大学    赵劲    语篇“文化性”的理论建构研究

11CWW021       华中科技大学    谭渊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

11CZW068       湖南师范大学    谢淼    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

11FYY01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綦甲福    跨文化语境中的人际距离研究

12BWW001       温州大学    李包靖    莱辛反启蒙的启蒙文艺思想研究

12CWW008       华东师范大学    范劲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史论

12KWW003       四川外语学院    冯亚琳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成果文库)

13CWW002       清华大学    张叶鸿    运用认知诗学对跨文化叙事理解的探索

14AWW002       北京大学    李昌珂    德国小说发展史

14BWW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隽    德国古典诗哲的启蒙路径及其中国资源研究

14BWW063       天津外国语大学    郑萌芽    1800年前后德语文学的美学转向研究

14BWW064       四川外国语大学    冯亚琳    19世纪德语小说中的文化模式研究

14CWW020       南京大学    李双志    德语国家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经验研究

14ZDB090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卫茂平    《歌德全集》翻译

14ZDB091       西南交通大学    杨武能    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

15BWW012       浙江财经大学    詹春花    世界文学视阈下黑塞与中国精神资源研究

15BWW05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晓樵    晚清民初稀见德语文学译作考

15BWW062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杨劲    现当代德语文学中的书信沟通范式研究

15BWW064       南京大学    陈民    德国移民文学的记忆书写研究

15CWW022       西南交通大学    唐弦韵    技术时代的德语文学和德语文学中的技术与机器主题研究

15CWW025       江苏科技大学    南楠    战后德、日反思文学与记忆文化研究

15CYY003       上海理工大学    陈琦     基于自然语料的德、汉语投射性构式对比研究

15CYY01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朱宇博    《老子》在德国的译介传播及其与德国哲学“呼应式对话”研究

16BWW007       华东理工大学    王涌    中国古典文论德译研究

16BWW068       华中科技大学    张建伟    保尔·策兰诗学研究

16BWW073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壮鹰    文化社会语境下的德语诗歌演进史研究

16CWW022       华中科技大学    庄玮    “犹太人流亡上海(1993--1950)”文学的记忆文化研究

16CZW045       湖南师范大学    谢淼    鲁迅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附表二:1991-2016年间德语界学者跨学科取得的国社科项目

项目批准号所在学科     所在高校     主持人     项目名称

05BFX021     法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杜景林    债权总则给付障碍法的体系建构

08BGJ022     国际问题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伯杰    德国文化论

09BFX030     法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杜景林    现代买卖法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定位、体系与范式规则

09BSS016     世界历史    华东理工大学    王涌    战后德国经济,社会结构和阶级构成的变化研究

11FZX009     哲学    同济大学    吴建广    美学与诗学

13CGJ004     国际问题研究    同济大学    朱苗苗    德国绿党与“绿色资本主义”的相关性的研究

13CZJ023     宗教学    山东大学    赵雪凌    察哈利亚·弗兰克尔犹太教保守派改革思想研究

13CZX057     哲学    宁波大学    冯芳    生命哲学视角下的施密茨新现象学的研究

13FGJ001     国际问题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文红    身份认同视角下的中德关系

14BGJ009     国际问题研究    同济大学    郑春荣    德国外交政策新动向及我国对策研究

14CMZ042     民族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    刘悦    欧洲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研究

14CZS042     中国历史    南开大学    杜卫华    基于中德文档案的留德教育史研究

15BSS026     世界历史    南昌航空大学    江山    德国环境史研究

15BZX071     哲学      浙江大学    沈国琴    奥特弗利德·赫费的政治哲学研究

16ASS003     世界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    孟虹    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

16BFX103     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    王强    德国民法术语在中国的继受与发展研究

16BZW012     中国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薛原    21世纪中西文论关系研究

16CSS001     世界历史     华中科技大学    林纯洁    《马丁·路德年谱》研究

附表三:2005-2016年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项的德语语言文学类、相关交叉学科类项目统计

年度      项目承担单位    主持人    项目名称

2005     北京大学    黄燎宇    德语文学中的艺术家问题

200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冯晓虎    中德语言学交流史

2005     同济大学    黄崇岭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06     华东师范大学    张国生    德语文字改革框架下的书写规律

2006     南京大学    常玲玲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德汉句法现象对比研究

2006     同济大学     朱建华    德语专用语研究

2007     同济大学     吴建广    对人性灾难的诗学反思——战后德语文学环境中的策兰诗歌

2007     青岛大学    张芸    反讽与现当代文学

2007     北京师范大学    杨俊杰    谢林与德国耶拿浪漫派

2007     浙江大学    李媛    模式固见与中国国家形象之媒体建构——德国主流媒体分析

2008     北京交通大学    叶起昌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对比研究

2009     北京语言大学    何宁    困境与突围——文学产业化语境下的当代德语女性写作研究

2009     华中科技大学    谭渊    席勒、歌德笔下的“中国女英雄”与1800前后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德影响研究

2009     南京大学    孔德明    中德跨文化语篇中他者与自我的互融建构

2009     上海交通大学    王金波   弗朗茨·库恩翻译研究——以《红楼梦》德文译本为例

2009     同济大学    宋健飞    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

2010     华中科技大学    张建伟    中国和德语国家外语教育比较研究

2010     南昌航空大学    江山    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研究

2010     南京大学    陈民    文学经典的翻译、影响与重构——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2010     湖南师范大学    谢淼    德国汉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2011     河南理工大学    姚军玲    德国的红楼梦研究

2011     同济大学    伍慧萍    普遍主义话语的困境:从穆斯林移民的融入看欧洲认同的文化宗教向度

2011     西南民族大学    杨荣    茨威格传记文学书写对传记理论建构的启示

2011     苏州大学    张莉    悖反之艺与存在之思——卡夫卡作品叙事艺术研究

2011     中山大学    辛志英    英德汉语中人际投射小句的系统功能类型学研究

2012     华中科技大学    林纯洁    《路德全集》魏玛版研究

2012     上海外国语大学    梁锡江    霍夫曼小说的文化视角研究

2012     西南交通大学    华少庠    儒学典籍《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研究

2012     浙江大学    沈国琴    奥特弗利德·赫费道德哲学研究

2012     宁波大学    葛体标    当代视域中的荷尔德林悲剧思想

20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晓樵    特奥多尔·冯塔纳小说隐匿诗学研究

2013     南京大学    张辛仪    德语文学经典中的怪诞美学研究

2013     南开大学    杜卫华    从国立到法人:德国和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及其借鉴

2013     浙江师范大学    赵山奎    当代批评视野中的卡夫卡学术

2013     四川师范大学    解藜    德语世界的《论语》研究

2014     北京理工大学    姜爱红    现实与陌异:德语现实主义小说中非范式元素研究

2014     复旦大学    吴勇立      德语犹太文学作品及理论(1900--1939)综合研究

2014     中国海洋大学    雷海花    罗伯特·瓦尔泽与德国反现代思想传统

2014     湘潭大学    曹霞    诺瓦利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和谐整体观

2014     青岛大学    黄怡容    德国汉学家福兰阁论中国

2015     复旦大学    刘炜    德语流亡文学中的历史小说研究

2015     南京师范大学    王莹    德国主流媒体中的涉华语篇之多维研究

2015     西南交通大学    何俊    从郭沫若的德语文学翻译和德语世界的郭沫若看巴蜀学人与德国文化场域的双向关系

2016     北京大学    卢白羽    莱辛文论和戏剧中的市民教育

2016     南京师范大学    齐快鸽    德国当代戏剧与布莱希特

2016     上海交通大学    王金波    史华慈-吴漠汀《红楼梦》120回德文全译本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德语语言文学类项目统计分析(1991—2016)》原文发表在《德语人文研究》,2016年第2期,第69-77页。此次发表有所修订。

 

资料来源:德意志研究,2017年6月6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NDYzNjA4NA==&mid=2247483668&idx=1&sn=6ce444aae595220cbfbf60fe1e27226c&chksm=eaa8d2cfdddf5bd96a5c307fa554f450544b6850e0b6681450d6deab2deea7b9749a6cd7a675&mpshare=1&scene=25&srcid=0606NrCTaiPZOzUVFxyWbQmy&pass_ticket=YGDhST5TCdUpetc4rtBk9yKvwk%2BdNdj%2BnrY1WjP4suBhb53tdSD8PF3zvwgOMNdB#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