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实现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特别对如何推动文明互鉴发表了看法,指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气质情感,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保护和宣传非遗,也就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发展。
2022年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50周年。值此庆祝之际,本公众号特推出“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系列。
非遗 —— 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一、非遗简介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其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mmaterielles Kulturerbe)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1997年通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名录中收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2003和2005年宣布的三个批次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计90项。
截至202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29项,《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29项,共涉及139个国家。
二、中国的非遗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共有4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此外,国务院还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57个代表性项目入选。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的申报情况,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了十个类别:①民间文学;②传统音乐;③传统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⑦传统美术;⑧传统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三、德国的非遗
目前德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5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德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21项,其中有12项为示范项目(Modellprogramme)。德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类别:①音乐(Musik)、(肢体)语言及表演艺术((Körper-)Sprache & Darstellende Kunst);②风俗节日(Bräuche und Feste im Jahreslauf);③人与自然(Mensch und Natur);④手工艺(Handwerk);⑤集体生活(Leben in Gemeinschaft)。
四、结语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德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源自德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带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征。深入了解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两国人民更准确地把握对方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构建更为平等和谐的关系。
作者介绍
陶卓,
日耳曼语言文学博士,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
王楠,
同济大学德语系翻译硕士研究生。
文献来源:
周耀林等主编.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宋俊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非遗保护.中国文化报,2018年1月29日第8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271489?fromtitle=%E9%9D%9E%E9%81%97&fromid=53099937&fr=aladdin
https://ich.unesco.org/
https://www.ihchina.cn/
https://www.unes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