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是柏林人,更是“中国通”:MM China Link创始人Matthias Müller先生专访

发布时间:2022-02-17浏览次数:30

两年,受疫情影响和旅行限制,德中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满了挑战。

 

尽管疫情制造了一系列困难,但是在德中经贸交流的舞台上依然活跃着一批人,依然坚持为德中两国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奔走努力着:他们在中德两国生活了很久,对德中两国的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说他们是老中国通也不为过;他们一直活跃在德中经贸合作的一线,帮助德国企业在中国起步,助力它们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MM China Link的创始人Matthias Müller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Matthias Müller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柏林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超过23年。作为老中国通之一,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中国的23年里,他曾在北京的德国工商总会(AHK)、途易TUI,以及后来在上海和江苏太仓的德国中心(German Centre)工作了十几年。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无数德国公司,并为他们在中国的活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Müller先生坚信,德中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巨大、持续的未来潜力。因此,他于2021年搬回了他出生和长大的家乡——柏林,并在那里成立了公司MM China Link,希望用他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和/或扩大其现有中国业务活动的德国和欧洲公司,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此外,他还是江苏省太仓市的招商大使。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专访了解一下,Müller先生眼中德中商业合作往来中的重要议题,以及作为土生土长的柏林人,他如何看待柏林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潜力。

  

Q:Müller先生,您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并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习中文,期间还曾前往台湾旅行。是什么让当时的您对中国如此着迷?这种魅力是否一直延续到今天?

  

老实说,当时学习中文的决定,更多的是一个巧合。那时候的情况比较尴尬,我得先在柏林自由大学注册成为学生,当时选择了汉学系。

 

在汉学系学习的第一年以语言课为主。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汉语这门语言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为了加深对汉语这门语言的兴趣和了解,我在台湾省南部台南市的国立成功大学报读了一年的语言课程。那时我只有20岁。也是这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言乃至食物,让我不知所措的同时,也给了正面的影响,也最终为我的职业生涯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当年我还在台湾时,我就决定将我的中文语言和经济学的学位结合起来。即使在30多年后,这种魅力仍然继续影响着我。我非常感谢中国,尽管事情有时很坎坷,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归根结底,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与我在中国期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许多中国朋友,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无数难忘的人际交往经验。还有中国人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好客,我在所有地方都经历过,无论社会地位如何。

 

Q: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您在中国和德国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关系网络。在您看来,对于德国人和中国人来说,成功建立商业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相互接受和相互尊重,这一点普遍适用于任何地方,而不仅仅是中国人和德国人的交往之间。此外,德中两国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关系。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制造在中国受到很高的声誉和尊重(至少现在仍是如此)。这些是成功的商业关系的最佳基本条件。这始终是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问题,必须由双方来解决,并平等相待。

 

Q:根据您的经验,建立德中商业关系的最大挑战在哪里?您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经常听说中德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才能不犯错误。我发现这些说法被高估了,并且可以根据经验来看,在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通常足以克服这一障碍。我认为中国的谈判技巧更多是一种挑战。中国人非常清楚如何在做出商业决策之前诱捕你。此外,已经同意的事情也经常会在最后一刻改变。这可能非常令人伤脑筋,当然也中国式的考量在里面。你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并在必要的时候把德国的思维方式放在一边。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人想做生意,他们就会去做。商业头脑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同样在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领先的商业群体通常也是华人。

 

Q:目前,因为疫情缘故,许多德国和中国公司正在遭受旅行限制。你有什么建议,让德中两国的公司们即使在当前情况下,无需旅行旅行也能更多地了解对方吗?

  

不幸的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真正的会面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曾无数次听到第一次来中国的德国人说: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当然,视频会议、书中和网上的信息、本国的文化活动等都会有所帮助,但这还不够,尤其是放在中国和德国。在文化上,我们相距甚远,但是在一起工作却仍然可以很美妙。在我看来,这只有通过人和人真正的会面才有可能做到。我非常希望一切都能很快恢复正常,旅行能更加容易(有条件的旅行),即便它不能和以前一样。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正在遭受新冠大流行的折磨。

 

Q:万事开头难。您曾帮助无数德国企业在中国起步,为中国代表团和企业提供了有关德国的建议。您对在柏林的中国企业家有什么建议?在柏林的中国企业家应该首先处理哪些事务/问题?

  

实际上,在华的德国企业家们的议程上也有同样的问题和功课。德国和欧盟的法律和税收环境如何?哪个位置适合我的业务?公司组建、人力资源、银行业务、市场营销、销售等整个市场进入范围。当然,中国人也会相互交流信息。目前有大约3000家中国公司活跃在德国,而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在柏林有德国中国商会,它在德国有几个分支机构,当然还有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商务部门等许多接触点。此外,所有主要的中资银行都在德国设有分支机构,在融资问题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Q:您当时是否立刻就确定了,如果你要回德国,一定会选择柏林?为什么?

  

你不能总是选择你的职业。但是我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在柏林站稳脚跟。柏林是我的故乡,我爱她胜过一切。在此之前的15年,我都生活在上海。上海有3000万居民,每天,每个角落都在不断活动和变化中。经历过这些之后,再回到德国的一个(小)城市,那就更难了。我喜欢柏林的国际化和多彩的环境,德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城市能与之媲美。

 

Q:当年您离开柏林时,这座城市和现在完全不同。回到柏林后,您都欣喜地观察和体验到了哪些新的发展?

  

我大概是在1990年离开柏林的,也就是柏林墙倒塌一年后。之后只是偶尔返回柏林一次,每次待在柏林最多不超过几个月。每次看到东柏林和西柏林是如何一起成长,都让我感到很开心。像许多柏林的家庭一样,我的家庭曾被柏林墙分开。我母亲那边的家人住在东柏林(我的外祖父母、舅舅、姨妈、表兄弟姐妹等),而我在西柏林出生和长大。但从我记事起,我每月至少都会访问一次东柏林,所以我了解双方,尤其是在东德时代。至今我依然能回想起东柏林的许多角落,它们在今天看起来当然已经非常不同,或者已经成为我家乡的时髦潮流区域了。

 

Matthias Müller先生和他的妻子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

 

Q:您在柏林有什么喜欢的地方吗?

  

我总是喜欢待在Tempelhof, 那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许多儿时的朋友仍然生活在那里。我没有绝对最喜欢的地方。但我仍然像以前一样喜欢去Kurfürstendamm选帝侯大街、Spree施普雷河、Tiergarten蒂尔加滕到Gendarmenmarkt御林广场和Berliner Dom柏林大教堂周围的市中心地区,这里很漂亮,每个角落都有很多历史。

 

 


Q:在您看来,柏林在未来几年有哪些机会?您希望柏林能向哪个方向发展?

  

我很高兴地看到,柏林在我在中国期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对创业、创新、研究等方面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年轻企业家在这里聚集扎根。柏林,或者说西柏林从来没有机会发展成像德国西南部这样的工业区。这里周边没有地区可以从事生产,柏林墙就是尽头。在当时的东柏林,条件无论如何也就是那样。所以即使在柏林墙倒塌之后,柏林的发展条件也绝非轻松。

 

而现在,我看到了这个机会,也相信柏林将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创新之地,与工业和生产相关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多地落户周边地区(参考特斯拉)。

 

那么现在,愿望清单中唯一缺少的就是柏林赫塔足球俱乐部在近100年后再次成为德甲冠军。从我柏林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能实现,这一切就完美了。

 

  

  

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柏林伙伴,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