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双城记 | 我在德国“找关系”,走后门进了名企

发布时间:2019-06-12浏览次数:425

按照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培养计划,我需要毕业前完成至少为期八周的实习。作为留学生,第一个困扰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实习还是在德国实习。

在中国找德企实习,是一条相对更容易的路。驻中的德国公司十分青睐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一来德国学生专业技能过关;二来没有语言障碍,留学生甚至还能充当免费的翻译;三来没有跨文化交际障碍,留德数载早已习惯德国人的工作方式,所以也能更快适应德国企业的工作氛围。因此,留德圈里不乏这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如果你有相熟的学长学姐正好完成实习,甚至还能平步青云,直接拿到实习岗位。我因为想感受德国的工作氛围,在一开始就决定留在德国实习。加之不想因为实习而折腾着搬家,所以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纽伦堡当地的企业。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角

在德国我学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一切提前安排。如果希望尽早毕业,入学前就需要规划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同样地,我提前三个月开始申请实习岗位。德国找工作的网站有Stepstone,indeed,Xing,Stellenanzeigen,Monster等等。输入“实习”,加上自己的专业,就能订阅新职位提醒。由于我只希望在当地实习,我还设立了一条“仅方圆30公里”的限制。

当时读完本科就直接来德国念书了,所以自己毫无工作经验。幸运地是,学校设立专门的求职服务中心,每个学期提供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还能预约一对一的答疑时间。除了专业老师的帮助,我还要感谢我几个靠谱的德国哥儿们,帮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简历和求职信。

然而这世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一周之后,我收到如雪花般飘来的拒信。“对不起,由于众多的求职者,我们决定不再考虑您。” “对不起,我们未能找到合适您的职位。” “对不起,我们不得不很抱歉地通知您……” “对不起,您的申请……” “对不起……” “对不起……”。这个阶段,最可怕的不是收到拒信,而是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打开邮箱,我害怕查看邮件,看到以“对不起”开头的邮件我就恨不得直接删掉。

一封又一封接踵而至的拒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再看看时间,期末降至,两个月的求职时间已经过去。除了面对找实习和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我还需要撰写学校这边的项目论文,以及准备两门考试。我将搜索实习的范围扩大到德国全境,心里安慰自己“搬家有什么大不了的嘛”,并且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这个月如果还没找到实习,我就回国实习!

命运就爱捉弄人,不经历柳暗怎能见花明?学期末,我受朋友A之邀参加他的博士毕业派对。派对上大多是他一起读博的同事,所以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只能静静地站在角落独饮香槟。远远望去,我发现另一个角落也有一位同样落寞的人,端着香槟有些不知所措。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我主动上前打招呼。就这样,我认识了M。

博士毕业派对

原来,M很早就博士毕业了,他毕业的时候A才刚刚开始读博,所以在场的博士生他也几乎都不认识。M告诉我,他目前是西门子的一名程序员。我告诉他,我在业余生活中,也是一名为自己热情打工的程序员。我们相谈甚欢,觥筹交错之间从兴趣爱好聊到学习生活,从亚洲旅游聊到欧洲留学。M问我何时毕业,我给他讲了我的留学规划,以及目前面临找不到实习的窘境。他知道我业余爱好是编程,并且我会的编程语言正好是他们小组需要的,便问我愿不愿意去他们组试试。于是,我们互相留下对方的邮箱地址,方便日后联系。

没想到,第二天M就主动联系到我。他和他的小组成员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小组确实需要有人帮忙开发一套自动测试系统,而我的专业技能也符合他们的条件,所以希望我能去他们公司和他的其实同事认识认识。由于毫无求职经验,我甚至还不确定邮件里提到的“认识认识”是否就是面试的意思。错愕之中带着惊喜,这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个童话故事一般。在德国,仅有低于百分之十的求职者会被邀请参加面试。没想到,我是以这种非主流的方式,成为这百分之十的。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A,感谢他邀请我去参加他的派对。他也替我开心,并祝福我面试成功。

我和M将面试时间敲定在两周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面试。面试的准备可以分两部分,人力资源部的问题和技术类问题。人力资源部的问题一般网上都能找到解法,譬如被问到强项与弱点时,就需要注意提到的弱点是和工作无关的,或者是很容易被改善的,以及自己正在努力改善的。但是千万不要直接采用网络上的回答模板,这会让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觉得你很套路。技术类的问题就需要自己思考了,问题一般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还和对方需要的工作技能挂钩。我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回答罗列出来,找德国朋友逐字逐句地校对。再一遍又一遍地温习,直到自己能够对每个问题很自然地对答如流。

两周后的面试,我选择了贴身剪裁的藏蓝色衬衫加卡其裤,得体但不会太过正式。修剪干净胡须,梳理好头发。对着头顶上方喷上一点香水,让香水像温润的细雨一样慢慢落在肩上,香气萦绕但不会浓烈刺鼻。在德国,面试就像是约会,目标是让对方喜欢上你。

城际列车

面试地点在隔壁城市,我需要先乘坐城际列车,再转市内公交车。因为担心德国火车晚点,我决定提前出门,所以抵达西门子公司时,距离面试还有四十分钟。我找到周围一家安静的咖啡馆,温习自我介绍,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五分钟,我回到公司的前台。说明来意后,保安打电话让M来接我。我领到一张参观者的卡片,简单地和M寒暄几句后,就被领到了一间会议室。

M看出来我有些紧张,安慰我今天到场的仅有他的同事,而我心里想的却是,“该死,人力资源部的问题都白准备了。”第一位同事进来了,见面握手,互诉姓名,礼貌微笑。还没等我记下这位同事的名字和样貌,第二位紧随其后,继续握手,互诉姓名,礼貌微笑。第三位,握手,姓名,微笑,哎呀,前两位的名字忘记了。第四位,同样的流程再来一遍。随着到场的人越来越多,我更加紧张了。第五位,第六位,……,第九位。介绍完毕,我能感觉整个面部肌肉还僵硬在微笑的状态,而且还犯了面试的大忌——我一个名字也没记住。

M告诉我不要害怕,他们都是组内的同事,只是想让大家见见我。同事们的问题大多是比较浅显的技术问题,也在我准备的范围内。提问者不会咄咄逼人,所以整个面试的气氛非常友好,更像是一场技术交流研讨会。接着,组长就开始和其他同事讨论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并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工作,这让我觉得自己应该能拿下这个职位。面试的尾声,组长还不忘夸赞我的德语水平。果然,三天之后,我就收到了好消息。

入职之后,和同事渐渐相熟,我才敢问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将我招纳入组。经熟人介绍后直接邀请面试,这难道不是走后门吗?同事的回答让我十分吃惊,“没人愿意为了一个实习岗位去花时间写工作描述、挂在网上,再让人力资源部筛简历,耗时耗力。而且,我们相信M,他介绍的人应该比网上谁也不认识的求职者更靠谱。”

走后门,在德国已经不算是潜规则了。它甚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维他命B”,这里的“B”取自于德语里“关系”一词的首字母。德国的时代报曾报道,在德国,三分之一的职位是通过维他命B分配给求职者的。所以,留学德国,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对日后的求职尤其重要。


作者简介

邹煜,24岁,出生于武汉。本科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机械与自动化专业,曾担任校学生会新闻与网络部部长。受一场讲座启发,大三突然决定来德国留学,通过一年的时间学习德语备战德福,自主DIY申请学校,于2016年9月第一次踏入德国。目前已在德国的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取得机械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在校辅导学生编程,并在西门子医疗担任学生工。热爱沙发冲浪、摄影、文学、跨文化交际、街舞、游泳、建模、网页制作、视频剪辑、经营微信个人公众号 “游走在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