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眼中的“留德华”以及中德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 ——访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招办主任杨森博士

发布时间:2019-07-22浏览次数:912

2017年4月,笔者调研“中德高校校际交流合作情况”时,与亚琛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招生办主任杨森博士(Dr. phil. Dieter Janssen)进行了书面访谈,内容涉及亚琛工大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与建议、与中国高校校际交流合作情况,以及对未来中德双方交流合作的期待等方面。


 一、亚琛工大与中国高校交流合作基本情况
01
亚琛工大简况

1870年成立的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以下简称“北威州”),是全德11所精英大学之一,也是德国最负盛名的工业大学之一。根据德国权威的CHE大学排名,2017年该校的机械工程、经济工程、信息工程三个学科均排全德第1,电气与信息工程、自然科学工程排名第3;按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机械工程排第12。其顶尖的教育科研水平也吸引众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共同合作、创新研发,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到此留学。2017年,亚琛工大在校学生42000余名,其中外国学生、学者4000余名。 

02
中国留学生简况

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北威州文化与科学部(负责高教)提供的数据,北威州高校2015年中国留学生注册总人数达7615名,是排在土耳其籍后第二大的留学生群体。亚琛工大2015年中国留学生注册人数为1448名,是该校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供的2016/17学年冬季学期的入学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语言生)总人数共计1657名,其中男生1019名,女生638名,公派留学人员51名,总体情况工科专业男生占比最大。中国留学生就读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依次为:电气与信息工程、机械制造、冶金工程、化学、汽车与运输工程、可持续能源供应科学、材料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经济工程学(机械制造方向)。

根据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中国项目主管哈特格斯先生(Peter Hartges)2018年底提供的数据,2018/19学年冬季学期中国留学生的总人数已超过2000名,这个数字不仅在北威州,在全德也是排在高校中国留学生群体榜单的前列。

03
亚琛工大与我国高校校际交流合作简况

1、与14所高校签订合作协定,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署谅解备忘录。14所高校分别为:北航、北理工、大连理工、华东理工、华中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北大、上海交大、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和浙江大学。

2、工大下属6个院系(如文学院、经济学院)与8所中国高校(如西北工业大学)签订特别合作协定。

3、工大与中国两所中学签订合作协定。两所中学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4、特别合作项目。与清华大学的战略合作项目:机械制造硕士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与北科大冶金工程专业长期校际合作项目(北科大每年派30名学生到亚琛学习);德国TU9理工大学联盟与北理工举办暑期学校。

©rwth-aachen.de


二、与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招生办主任杨森博士(Dr. phil. Dieter Janssen)书面访谈内容
01
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

问:中国留学生在亚琛工大是除土耳其籍留学生外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在工大的学业表现如何?

杨:我们对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总体感觉非常满意。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能以优异成绩毕业,我们感到非常骄傲。还有,亚琛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VCWSA)为丰富中国留学生大学生活积极努力,我们这里也要特别为中国学联点赞。

中国留学生的基础教育通常比较扎实,所以在本科阶段仅有极个别的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有问题。不过,尽管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可以说一口非常漂亮的德语或是英语,但的确存在个别学生,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不能应付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并不是不想学好外语,而是最初学习的目标是如何努力获得大学入学要求的外语水平资质证明,忽视了对语言的真正掌握。例如,个别学生在入学登记注册时,可以向教务处提供一份优异的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但其实并不具备与教务处的老师用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rwth-aachen.de

02
对中国留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问:无论是学业还是日常生活,学校对中国留学生有什么建议?

杨:最重要的,还是希望中国留学生除了大学专业学习,能多重视并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个别学生在学业上遭遇困难,根本原因就是语言不过关,并非专业知识有欠缺,但很遗憾,学生自身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在此,我们特别希望中国留学生在出国前有更多学习语言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如何撰写学术文章、用德语或英语进行学术报告的训练等方面。中国语言培训班介绍的知识,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场景,这些对于大学学习远远不够。除了语言学习本身,学生还应注重拓展自己的语言知识面及提升学术的语言能力,比如有能力阅读理解德文的学术文章。

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留学生初来乍到时,都习惯“泡”在老乡圈子里打发业余时间。这又导致他们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融入大学生活变得较为困难。我们希望各国留学生都应加强利用我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专为留学生提供的“帮扶”服务,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接上头”,结交新朋友,找到德国朋友,尽快适应在德大学学习与生活。

此外,我们希望来亚琛工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对德国和中国高校体系存在差异有思想准备。例如,亚琛工大的课程考试与中国大学的考试无论形式和内容肯定不同。个别学生在学习初期阶段,因为没有适应差异,考试出现了挂科,他把这看作个人的失败,情绪沮丧低落。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认识到这很正常,在适应另外一种体系的初期,难免会出现失败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挂科的学生应及时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帮助。我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也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及时传递学校提供帮助的相关信息。当然,如果留学生在中国就能接受留学前对德高校体系认知等培训,那对他们留学后的帮助会更大。

另外,我们注意到,中国留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效期只有一年,也就是他们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如果他们在国外无法顺利完成本科学习,他们也无法再回到中国继续念大学。如果能允许其凭高考成绩和在国外高校已取得的课程成绩进入中国高校高年级阶段继续学习,或许是解决这类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折衷办法。

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也努力给来自中国的留学申请者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让他们了解德国大学的学习机制,即所谓的“宽进严出”,德国大学存在毕不了业需离开大学的可能性,以及出现无法完成学业这种情况后的两种解决办法,学生要么换专业,要么换就学地。

03
对中国合作院校的评价与期望

问:工大与中国多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工大如何评价当前的合作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何愿景?

杨:中国伙伴高校是非常友好热情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工大与中国伙伴高校的关系非常融洽,双方的合作富有生机、卓有成效。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是工大的一个非常积极活跃的战略伙伴,我们对双方的合作高度评价和赞赏。 

我校的学生对到中国留学很感兴趣,我们期望中国伙伴高校能提供更多英语授课的课程,满足更多工大学生赴中国留学的愿望,并受益于这宝贵的留学经历。除了留学,想在中国进行海外实习的学生也日益增多,但核心问题就是签证。按2013年7月1日出台的新法规(《出境入境管理法》),一名外国留学生需在中国高校注册,才能获得中国实习签证。如果学生在中国高校注册,只为在企业实习而已,其实只是工作量徒劳的增加。据我了解,大众汽车(北京)中心2016年本有70个国际学生实习岗位,后因签证问题而空置;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代表也曾表达,对亚琛工大的实习生很感兴趣,但签证问题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遗憾,不仅是因为实习是亚琛工大工程师学科教学大纲必修学分,更是在中国所获得的极为宝贵的工作经历,它将成为我校学生日后进入与中德密切合作公司领导层的助力,而他们也终将作为中德之间的“桥梁”发挥重要作用。举个例子:一名亚琛工大的学生2015/16学年冬季学期在北京的伙伴高校注册,然后在北京奔驰有限公司实习,实习期间积累了崭新又精彩的经验,并以能力说服他的高层主管,在亚琛工大毕业后直接在斯图加特奔驰公司总部谋得一个职位。我们完全能想象得到,他将被派往的部门,是公司与中国伙伴有业务往来的部门。

所以,简化签证手续是想在中国实习的德国留学生特别的渴望与诉求,也是我们对未来中德高校合作交流发展的期望。

©baidu.com

三、结语

经向科隆大学、明斯特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华人教授和中国留学生调研的结果表明,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招生办主任杨森博士谈及的中德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等比较中肯。

首先,对语言的掌握确实不被我部分“留德华”所重视。随着德国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改革,德高校设置很多英语授课的专业,相当部分中国留学生对自己在德国的发展不抱希望,他们大多由父母资助,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完成学业,认为其他不涉及学习的活动都不重要,对德国社会不愿、也的确不了解。再加上行前对德国大学体系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要求等缺乏认知,所以有学生来德后容易陷入学习困境。

建议我“留德华”要自觉培养“文化融入意识、心理调适意识和平安留学意识”,具体为: 1、熟练掌握并能应用德语;2、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当今社会现状;3、了解德国高等教育及科研创新体系;4、积极主动与组织“接上头”,例如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5、知道当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学联)的联系方式,唯一的目的,实现“平安留学、成功留学”。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亚琛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及的来华留学生实习事,或可理解为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一种途径。


作者简介

陆霞,哲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至2018年任我国驻德国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总领馆教育组二秘衔、一秘衔教育领事,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来华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兼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