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章森林 | 联邦德国与联邦之鹰

发布时间:2019-08-02浏览次数:526

联邦德国继承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精神,重新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根据其缺陷和教训,对总统制等制度进行了修改;同时,摒弃了纳粹时代的集权制度,恢复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和体制,国号中的“联邦”一词特别强调了此点,魏玛时代的共和之鹰也被改称为“联邦之鹰”(Bundesadler)。


1950年1月20日,联邦德国总统豪斯在波恩颁布了《关于联邦国徽与联邦之鹰的公告》:

“基于联邦政府的决定,我在此宣布,联邦国徽采用金底单头黑鹰,头朝向右方,翅膀张开,但羽毛收起,鹰嘴和鹰爪都是红色。”

它在内容上与1919年艾伯特总统的公告基本相同,只是将Reich(帝国、国家)换成了Bund(联邦)。这份公告由总统豪斯签署,总理阿登纳与内政部长海涅曼副署,有学者认为这三个签名“赋予了这个公告共和的光环”。由此,联邦德国恢复了魏玛时代的国家标志,国徽完全采用了施瓦布设计的黑鹰图案,以此宣示继承了魏玛的民主体制。由于魏玛时代的共和之鹰已经深入人心,重新采用黑鹰纹章没有引发争议。国徽的颜色与黑红金三色国旗一致,黑色的鹰身、红色的嘴与爪、金色的底面,继承了黑红金三色的1848年传统。联邦之鹰的采用,标志着德意志现代民主国家的重新建构。

联邦之鹰也是联邦印章的图案,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国家的每个意志行为,盖上作为法律执行标志的鹰印章时,这个联邦纹章不止证明我们国家的主权,同时象征了在这个国家对人的尊严与权利的保护。”

与历史传统类似,联邦之鹰被应用于货币图案。在1元、2元、5元马克硬币和1962年发行的100马克纸币上,均有联邦之鹰的图案。联邦之鹰成为德国经济繁荣的标志。


联邦之鹰还被总统、参议院、议院、政府、宪法法院等联邦机构广泛采用为标志。这些标志都在联邦之鹰模板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或被称为联邦之鹰的变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类机构的独立性。


如联邦德国总统旗的图案为金底红边黑鹰的方形旗帜。总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不掌握实权,由联邦议院和州议员组成的联邦大会(Bundesversammlung)选举产生。德国总统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士担任,通过演讲能对德国产生巨大影响。如最为著名的就是1985年5月8日,在二战结束四十周年之际,总统魏茨泽克(Weizsäcker)发表演讲,将德国投降的5月8日定为为“解放日”,从而平息了德国国内保守派反对德国人庆祝5月8日的争论。


联邦参议院(Bundesrat)的标志与联邦总统之鹰非常相似,这可能与德国的政治制度中参议院议长的崇高地位有关。根据《基本法》第57条,“如联邦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或其职位提前空缺时,其权力应由联邦参议院议长行使。”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派代表组成,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代表各州的利益,保证各州通过联邦参议院可以直接参与联邦的立法和行政,形成了德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联邦参议院具有对联邦议院的立法具有广泛的否决权,尤其是在涉及各州利益的法律方面。在参议院的议事大厅,发言台正面装饰有联邦之鹰,而主席台的上方则依次排列着16个州的州徽。议事大厅的纹章装饰体现了德国联邦自治的政治文化。

联邦议院(Bundestag)的标志则很特别。联邦议院是德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机构,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联邦议院选举总理,总理对联邦议院负责。只有获得联邦议院多数同意,才能组建政府;如果要罢免总理,则必须先选举一位新的总理,这被称为“建设性不信任投票”。这是为了避免魏玛共和国的制度缺陷,即总理得不到议院大多数支持,由总统直接任免,导致政局动荡,纳粹上台。

联邦议院最初位于波恩,原来没有独特的标志,议事厅装饰的是联邦之鹰国徽。1953年,艺术家路德维希·吉斯(Ludwig Gies)为联邦议院设计一个新的鹰的标志。它“避免了所有进攻性的造型元素”,外形肥胖,鹰嘴紧闭,鹰爪用来站立,而不是抓取。很快,联邦议院之鹰获得了一个外号:“肥母鸡”(fette Henne)。

德意志之鹰的形象一般比较瘦,嘴巴一般张开。但恰恰是议院这个最经常用嘴辩论的地方采用了一个鹰嘴紧闭的形象。这个标志产生后,不断引发争议。很多纹章学家不停地要求联邦议院主席采用符合纹章规则的鹰的形象。但这遭到了议员们的反对。“肥母鸡”成为了联邦议院的独特标志,它以宽大的身躯捍卫着德国的民主,议员们则捍卫着它的形象。德国统一后,迁都柏林,联邦议院也随之迁入了老的议会大厦,仍然采用了“肥母鸡”形象的鹰的标志。


使用最为广泛的联邦之鹰是联邦政府、联邦宪法法院等多个联邦机构采用的黑鹰纹章,这个纹章的特点是黑鹰翅膀上有一对白色的苜蓿茎(Kleestängel)。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领导,联邦总理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决定政府的方针政策。


资料来源:本文节选自林纯洁著《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介绍

林纯洁,1983年生,湖北江陵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史、纹章学与中西文化比较。近年在《德国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哲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著有《马丁·路德天职观研究》和《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译有《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合译),主编有论文集《欧美纹章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