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 留学回来后,他们居然这么说中国!(下)

发布时间:2019-08-16浏览次数:110

2018年8月,伯乐中学十一名高三毕业生拿到孔子学院奖学金赴华留学一年。一年后的2019年,笔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个。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从上海、成都和昆明归来的德国学生是怎么说的。

(下文节选整理自一个小时的采访录音,采访语言为德语夹汉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In China habe ich überall mit meinem Handy rumgeshuat”在中国我到处都刷手机。)

3
问3:你们提到说,在中国你们交到的朋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是汉语把你们联系在了一起,那你们听说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提法吗?

涂鸿曦(同济):没有。不过我认为各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团结在一起的话,就肯定能够达到更好的目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有优势的地方,但是关键的是要对外开放和包容。我举个例子,让我觉得特别不爽的是,很多在上海的德国留学生天天去麦当劳,他们根本不想去试着接受一种新事物,那他们还来中国干什么。反而,在同济的很多不同国家的学生非常开放,他们在中国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和接触不同的文化。其实,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里,都会有这种国际化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德国有句老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总有个亚洲人比你做得好。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要有国际视野,要融合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才能共同繁荣。

姚睿(云师大):我同意这点,但是我觉得这种共同繁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提法挺好的,但是急不来的,是一个很长的文化融合的过程。

涂鸿曦(同济):但是没有人为的推动,这种自然的融合过程会很漫长,甚至会夭折。前段时间,中德对话论坛的主席沙万访问同济大学时就说了,从比例上来说,在德的华人要比在华的德国人多得多。很多德国人来中国就是旅游一下,这对中国没有用的,他们走马观花,对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作用不大。所以人类的共同繁荣必须要各方共同推进的,一个自然的过程解决不了问题的。


4
问4:你们读了前段时间墨卡托基金会公布的中德青少年交流调查吗?你们当时为什么决定去中国留学?

涂鸿曦(同济):太长了,(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简单地看了看。同济大学也有类似的调查报告。

姚睿(云师大):我觉得德国学生去中国留学的人数少,是有原因的。主要就是去中国并不是潮流,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美国,去澳大利亚。

海洋(川师大):我们是因为在中学学习了汉语,所以才会想着去中国。更多的德国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汉语,你让他们怎么想到去中国留学呢。要是我高中没有学习过汉语,我也不会想着去中国的。

姚睿(云师大):中国在德国的存在感很低,人们只会听别人说谁谁谁去澳大利亚留学或者旅游了,或者谁谁谁去哪个哪个国家了。在现实生活种基本不可能听到说谁谁谁去中国留学了。在高一学习汉语以前,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会学些什么,能学到个什么程度等等,更不能想象和同学去中国交流了。

涂鸿曦(同济):高中三年的汉语课第一次让我了解到了中国,第一次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说实话,高中三年,我学到最多的是中国文化,而语言部分则是到了同济才突飞猛进的。别生气,这个不是批评,在德国本来就学不好汉语。我想说的只是,不学汉语真的会错过很多。按理说,伯乐中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选修汉语,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一半的人不学呢?这里有很多原因,我们也无法强迫所有人都喜欢中国,喜欢汉语,但是他们永远不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伯乐中学尚且如此,其他没有汉语的学校就更不要提了。不过,好在我们学校所有学习了三年汉语且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都去过中国,都会继续学习和中国有关的东西。


5
问5:你们每个人去了不同的城市留学,现在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你们还会选择原来的城市吗?

姚睿(云师大):我先说吧,因为我去的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昆明,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去昆明留学的。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的城市都没有概念,顶多知道个北京、上海和深圳。但是,正是因为知道昆明的人不多,所以才使昆明成为了最佳留学地。因为欧美留学生越少,你就越能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而且这里的外国留学生的英语实在是太烂了,他们互相之间都只说汉语,所以我能有更多的机会使用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我推荐大家要学汉语,要了解地道的文化,最好去一些小城市。而且我的老师也是昆明人,还有以前的学长也到过昆明留学,他们给我讲了很多。所以总结起来,到昆明一年是我最正确的决定。

海洋(川师大):接下来我说吧,因为我去的是我们三个人中的第二大城市。我对我的选择很满意,成都是上海和昆明的一个中和吧,这里的外国人也不是非常多,但是也不是很落后的那种,这里的城市发展很快,都要赶上上海了。我亲眼见到很多高楼拔地而起,地铁线路不断扩建。而且成都的地理位置也很好,很方便。我去了中国很多地方旅游,从成都都能很便捷地到达。在成都,我的朋友圈基本都是中国人,因为我交了个中国女朋友。还有就是成都的物价很便宜,比上海的性价比要高得多,所以我推荐大家都来成都留学。

涂鸿曦(同济):好吧,我是来自最大城市的。我很喜欢上海,虽然这里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这里是国际化很高的城市,而且城市太大了,生活太贵了。但是在这里你能认识各种人,也能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对我来说,优点就是我去的是最好的大学,地理位置也非常好,而且大学也很有钱,社会名声也是一流的。虽然我没有很多中国朋友,但是我依旧有很多机会学习汉语,而且还有更多的机会做其他事情。要是在成都和昆明,我可能会把汉语学得更好一些,但是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其他事情了。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来到上海,以后我还会经常去的。其实,说到底,不管我们去中国的哪个城市留学,都会有优势和劣势,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城市。


6
问6:总结起来,留学的这一年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吗?

海洋(川师大):没有,只有积极的一面。

涂鸿曦(同济):对,即使有消极的一面,也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一年后肯定要回德国上学,所以最后两个星期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回德国的事情。这两个星期成为了我这一年中最低潮的时候,也是最消极的一面,心情受到了很大影响。真的,这一年只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不论你做什么,都是新的,都能学到东西,而且这些学到的东西是你在德国根本无法学习到的。

姚睿(云师大):这一年里我所经历的都是唯一的。中国投入了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来推进国际化交流,各个国家的各种文化交会在中国,真的,我自己能够亲自参与进来,很幸运,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


照片:王凭、张云刚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