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沙龙近日在《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欧洲时报》承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吴义勤,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小说家李修文,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诗人冯德华,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散文家鲁顺民,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家李浩,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欧美处副处长白雪参加论坛。另外活动还邀请到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郝慕天女士(Martina Hasse)和瑞士著名汉学家林小发女士(Eva Lüdi Kong)一同参与对话。郝慕天女士翻译了多部中国现代小说,其中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和莫言的《蛙》等。林小发女士曾凭借翻译吴承恩的《西游记》获得2017年莱比锡书展翻译奖,2019年吴承恩奖。
欧洲华文文学会会长、荷兰华文作家林湄从荷兰特意远道而来参加此次活动,德国华文作家穆紫荆参加沙龙。
参加文学沙龙部分嘉宾合影
沙龙开始,首先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吴义勤教授致辞,介绍作协成员与嘉宾。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吴义勤
随后,李浩教授以“文学的魔法”为主题首先发表了他对作家的看法。他认为作家都具有两类特质中的一种:一种是“农人”,对本地的掌故了如指掌,对自己的家乡、土地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能够比外面的人看得更深、更透、更为细致,也能更为敏锐地抓住核心部分。另一种是“水手”,为读者创造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故事。读者一边说着不可能一边又不得不相信他讲的故事是真的,因为读者无从经历。
李浩表示,他更想做一名“水手”,用文字创造对中国、对欧洲和世界而言都陌生的世界。他认为作家更像魔法师,并引用纳博科夫的话作证称,“作家有三个方面: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位作家能不能成为一位好的作家,在于他是否能将这三者融为一身,而“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接着他将魔法放在世界文学中解析,生动活泼地将文学的魔法性展示给大家。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家李浩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郝慕天女士为大家展示了近年来在德国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情况。她翻译的刘慈欣的《三体》成为德国超级畅销书,根据刘慈欣《流浪地球》拍摄的电影也可以在德国的Netflix上看到,文学界今年来掀起科幻热潮,这也是德国人喜欢的方向,所以接下来她打算翻译金庸先生的经典作品。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郝慕天女士
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小说家李修文接着郝慕天女士的讲话聊起了文学改编电影。他曾与宁浩导演合作,以监制身份参与了《疯狂的外星人》的拍摄。他谈到,正是刘慈欣这样的作家的存在,拓展了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使得中国人终于有可能在小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科幻题材的探索。中国人对于科幻题材的想象不应该是好莱坞式的想象,支撑电影的是中国文学、文化的底蕴。因此在《疯狂的外星人》中,体现中国民族性与外星人的碰撞,不再是通过好莱坞式场景,而是气功大师或是酒局。对于外星人来讲,这也是一场奇幻的冒险。
李修文提出,中国人需要考量的是,文学和艺术的尊严和维度到底在哪里。刘慈欣这样的作家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独特的中国性的展示,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刻画和遭遇的揭示,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构架。他表示,在世界性背景之下,他越来越在乎民族性,世界性反而空前地激发了他去思考,什么是中国式的写作和故事。
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小说家李修文。讲座主题:中国故事之于我
欧洲华文文学会会长、荷兰华文作家林湄,德国华文作家穆紫荆参加沙龙,林湄女士与大家分享了她的文学之路,以及她对文学的部分思考。
欧洲华文文学会会长、荷兰华文作家林湄(右)与德国华文作家穆紫荆(左)
瑞士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林小发分享了她听完讲座的感受,以及她对中国文学翻译的了解和经验。她表示中国文学面貌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包容性,独特的民族性,这是十分重要的。她认为文学在于真实性,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点,很难做到。她90年代就到中国生活,到21世纪,感受到了中国从原本的不自信到现在的十分自信,她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
瑞士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林小发
沙龙于9月14日傍晚18时圆满结束。中国作家协会赠予在场嘉宾书法作品,传播中国文化,搭建友谊桥梁。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2019年9月26日,记者:李丽丽,编辑:豆。
https://mp.weixin.qq.com/s/sB00k-iN5-TCxq68lI6x9A?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