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教学科研之路源于实践——专访德国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韦乃铭

发布时间:2019-09-29浏览次数:230


德国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系韦乃铭教授作报告 ©CDKGA

韦老师您好!能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

我的求学经历相对按部就班。1979年,我考入中国科大精密仪器系。入学后,我被选为第二届留学生,派往德国学习。80年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习一年德语后,我开始了在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电气工程系通讯技术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习。

您到德国求学初,有哪些挑战或难忘的经历?

虽然知道面临很多挑战,但心里更多的还是激动和好奇。当时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已有十几位中国学者,我和他们以及德国同学都相处得很好,很快融入了异国环境。我们成立了当地的中国学生会,逢年过节我们通过交换学者主动邀请教授来参加我们的庆祝活动,老师们也很愿意留下中国学生做助教和攻读博士。

您硕士毕业后为什么选择继续读博而不是求职?

我硕士毕业后先是留在教授那里担任助教。我的教授是Frauenhofer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所长,半年之后我就到该研究所工作,负责一个中型公司关于磁带储存方面的科研项目。得到教授认可后,我回到教研室开始做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1993年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是什么原因让您离开科研岗而去做行政、管理工作?

我读博的初衷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更高的资质。工学博士学位在中德两国都能获得较高认可,为职业发展提供大量机会。博士毕业后,西门子成为了我的职业发展契机。


作为在德企工作的中国人,您觉得中国背景为您事业发展带来了哪些优势和挑战?

我1993年博士毕业时,正值德国经济低靡期,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很多外企看到了中国的市场潜力。当时西门子通讯终端设备事业部想在中国建一个合资厂,需要一个懂通讯技术的中国人参与可行性研究和合资谈判,这就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说到挑战,当时我发现西门子的电话机产品战略思路跟中国市场的期望有较大的偏差,由于文化差异,中方伙伴表达委婉,没有直接否认西门子提出的产品战略,德方因此以为自己的产品思路没有问题。这时如何用恰当方式跟上级做好解释沟通,是一个关键。在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后,职业方面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企业,特别是如何管理好人际关系。

您在企业工作20年后又回到高校,是什么契机让您做出这个决定?

回高校工作主要是希望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德国高校里的学术气氛很轻松,可以自由选择课题。我也非常乐意将我多年企业管理的相关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帮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


您进入高校工作六年以来,您认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德国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从理论层次来讲,德国高校教育认为它有两个使命:一是学术自由的使命,可追溯到柏拉图传统,即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在洪堡引入了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理念之后,学术自由更是提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第二个使命是为各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从6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引进了是应用技术大学(FH)模式,强调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从现实层次来看,事实上,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目前德国高等教育的重心正从学术自由朝着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方向转移。德国大学很好的保留了学术自由的传统,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使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职场素质技能上。

在您看来,FH(应用科技大学)和Uni(综合性大学)的区别是否在于对科研和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

从理论上说,Uni偏重学术和基础科学研究,FH偏重实践和应用科学。但实际上现在FH也在做科研,Uni的教授也从企业获得项目。但Uni的人员配备和机构较庞大,运营成本也更高。博洛尼亚协议执行之后,FH和Uni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位上没有区别。在实践中,Uni和FH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您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所占比例高吗?他们与德国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

大部分生是交换生,也有几名双学位和MBA班的中国学生。我的课程要求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中国学生较德国学生还有差距。

对被外派到德国的中国员工,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中?

融入德国社会生活意味着一个开阔视野,了解文化,审视自我的机会。是否愿意融入这种文化取决于个人,但不应排斥异域文化,站在当地社会的对立面。原则上德国是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你可以自主选择生活方式。


您可以介绍一下您现在在大学所授的课程吗?

我现在教的主课是企业战略管理。选修课有国际营销和采购,中国经济和社会概况。另外还有实践项目辅导课。

您如何设计您的课程,使同学们更好掌握课程核心?

我在授课中比较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和课程设计的互动性。比如我会把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实例和最新案例让学生做具体的战略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企业战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作报告,提问交流,我再对学生的方案作出点评。

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您对同学们职业选择有什么建议?

同学们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选择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岗位和企业。学位,成绩,推荐信只是入场券,入场后在企业中的发展取决于个人努力。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其加强宏观,综合了解,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文字来源:
由陈惠兰、范旸整理
图片来源:
https://sino-german-dialogue.tongji.edu.cn/f6/d9/c7120a128729/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