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数字音乐厅丨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

发布时间:2017-07-22浏览次数:337

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
数字音乐厅



© DCH_Berlin Phil Media

数字音乐厅
消费:
入场免费,无需预约

时间:
周日,2017年07月23日,
14:00
纯中文赏析:蒋虹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

柏林爱乐交响乐团
指挥:Andrés Orozco-Estrada 


曲目

1. 理查德·施特劳斯
麦克白, 根据莎士比亚歌剧创作的巨型交响诗op. 23 (21 分钟)

2. 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40 (29 分钟)钢琴演奏:Leif Ove Andsnes


....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麦克白》OP.23

那是一个人们兴致高昂地讨论新兴音乐的年代。乐迷可以理所当然地陷入狂欢,也可以大胆起义。在这样美好的时代,一位来自慕尼黑的年轻人受到关注。他名声大噪,作品的反响也不差。面对时下流行的瓦格纳与勃拉姆斯之争,理查德·施特劳斯没有参与,直到1883年瓦格纳逝世后,这种争执才渐渐消停。施特劳斯不按常理出牌,创作了不成体系、风格迥异的作品:两首交响乐、一首小提琴曲、一首圆号协奏曲、一部钢琴与管弦乐团合奏的滑稽歌舞杂剧。这些作品说明施特劳斯其实属于勃拉姆斯派。1886年,这位年轻的作曲家独树一帜地发表了一部交响乐幻想曲《意大利交响诗》,但这部独特的作品并没有引起乐界轰动。

三年之后,他的作品《唐璜》终于引发了乐坛真正的争执,施特劳斯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震惊音乐界。一个早已衰落的乐派——交响诗——迎来了复兴,以一种天才的方式复活。大家原本以为施特劳斯的这种作曲方式不可能成为当时乐界美学的标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施特劳斯成为了引领者,被视为当时最前沿的作曲家。标志这一转变的作品并非《唐璜》,而是《麦克白》。莎士比亚长期研究这一臭名昭著的引诱者形象。1887年初,施特劳斯在曼海姆和迈宁根试演了他的第一版《麦克白》。之后不久,他便决定进行大改动。修改后的作品于1890年在魏玛公演。这一版的首演由施特劳斯的忠实支持者汉斯·冯·毕罗指挥,他也是柏林爱乐乐团历史上的一位传奇指挥。

施特劳斯尽可能避免对乐曲作精确细致的内容介绍。尽管如此,听众还是能在作品开篇突然出现的、低沉的D大调中感受到篡位者麦克白的形象;长笛和单簧管共同演奏出音色不一的升F调,象征命运多舛的麦克白夫人,两者的区分很明显。毫无疑问,施特劳斯将莎士比亚的名言编织入了音符之中:麦克白夫人:“哦,快,快来!这样我才能把灵魂倾注到你的灵魂中…… ”。整部音乐作品贯穿着灾难即将降临、凶残、扑朔迷离的气氛。毕罗在1892年柏林首演后称赞这部作品:“几乎令人疯狂和迷醉,堪称天才的完美!”

© video-studio_PeterAdamik


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 40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说明了不断追求完美的修正主义和孜孜不倦的修订欲望不仅仅是作曲新手的特质。这首协奏曲于1926年大体完成,早在1917年俄国革命前,作曲家就已为乐曲搭建了基本框架。在1926年8月小规模私下演出之后,就连作曲家也抱怨作品过于冗长,主体旋律的堆砌让人找不到方向,整部作品中交响乐团没有片刻的沉寂。1927年费城首演后,拉赫玛尼诺夫遭受了多方打击,批评家和听众不接受这部作品,作曲家本人也自我怀疑,对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修改。直至1941年,作品经过了不断的修改,但这位倾向于完美主义的作曲家还是未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这部作品仍然无法摆脱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帕尼尼狂想曲的阴影。

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序曲中,两次跨八度和弦伴随着冉冉而生的音乐主题,盖过了忐忑三连音中颤抖的乐队声音,有什么比这种音乐安排更能表现少年的幻想和欲望?小提琴再次演绎开头段末尾出现的旋律,有什么比这种交相呼应的等待更令人激动的呢?C大调慢板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完美独特的巧思之一。只有结束段才显现出常为批评家所诟病的原子分裂般的音乐结构。这种音乐结构与作曲家在美国一刻不停歇的流亡生活有关。从1918年年底开始,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巡回演出,有时六个星期连续演奏25场音乐会,这样的生活让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走向崩溃。只要仔细听,我们就能够从第四钢琴协奏曲中很快感受到作曲家的这种无休无止的忙乱。除此之外,作品更明显地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怀旧之情——对一去不复返的俄罗斯的想念。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资料来源: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2017年7月20日

https://mp.weixin.qq.com/s/psTWk92P2XvkikbLIuy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