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说说德国学校的教材

发布时间:2017-08-18浏览次数:689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



说说德国学校的教材


今年七月初在北京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由刘延东副总理挂帅担任主任。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教材进行监管。

那么,德国学校的教材监管、编纂及使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德国学校的教材都是由学校统一购买,每年轮回使用,每个学生都非常清楚,不能在教材上做任何笔记和符号,这从小就形成了习惯。

从本周起德国各个州的中小学将陆续开学,开学第一天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分发教材了。每个学校有一至两名负责教材征订和分发的老师,他们也正常教课,只是负责教材工作的话,可以每周减免1到2个课时。学生领到教材以后,学校会有记录,学年结束前的最后一周,每个学生都要归还教材并消除记录。如果没有按时归还,学校会口头或书面提醒学生和家长,到一定期限以后,学校就会直接把教材的账单邮寄给学生家长了。

© www.klett.de

教材的出版

德国最大的两个教材出版机构是Klett和Cornelsen,它们都是私人出版集团,只不过出版的重心在中小学教材方面,所以被很多老师和学生推崇。当然,德国也有一些小型的出版社,各自有不同的侧重,有专门针对教师教学的,也有专门针对学生辅导的。一般来说,Klett和Cornelsen的教材推广力度比较大,知名度比较高,所以也容易被教育机构认可。

每套新的教材系列出版以后,这两家出版社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都会给全德国的每一所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研组免费寄送样本,甚至在这两家出版社登记过的教师也都会收到免费的样本。小一些的出版社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就只能寄送宣传单了。

© www.klett.de


 

© www.cornelsen.de 

另外,大型出版集团在每个州都会有一到两名教材推广员,负责到每个学校进行教材介绍和推广。Klett和Cornelsen还在德国的大城市设置了门市,定期对教师开放参观。

由于德国十六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法和教学大纲,而且有高级文理中学、综合中学、实科中学等不同的学校类型,也有十二年或十三年学制,所以,德国的教材出版可以说是名目繁多,同一个系列的教材可以有十几个不同的版本,让人眼花缭乱。

教材的购买

限于书籍定价法的规定,德国的书籍,特别是教材是不允许随意定价或打折的。中国的书籍一般都在封底印有价格,德国的书籍很少有,教材则根本没有。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络书店购买教材,价格都是统一的,一律不允许打折。只有出版社自己的网页才允许在特殊情况下打折。

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针对在职教师和见习教师。在职教师如果在出版社的网页上登记注册过,那么可以享受八折优惠,见习教师在一年半的见习期内则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师范生及实习生不属于特殊情况。

当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出版社的网页上注册为在职教师或者见习教师的。在网络上注册以后会要求注册人打印出一张确认表。这张确认表需要交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秘书处或者是见习教师培训中心盖章,然后邮寄到出版社。这样才能确保注册者的教师身份。

© www.klett.de

和中国的教材一样,德国的教材也分为课本和练习册以及教师用书及考试样题。学生和家长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实体店都只能购买学生版本的课本及没有答案的练习册。老师则可以购买教师版本的课本、带有答案的练习册、教师用书及考试样题。当然,为了确保只有真正的老师能够购买的这些教材,必须在出版社的网页上订购,而且邮寄地址必须是学校的地址。部分特殊的材料还需要学校秘书处额外盖章才能购买。
至于学校统一购买教材也不容易。首先需要每个学校的教研组内部讨论通过,确定某个出版社的某一个教材系列,然后说明理由并提交教师大会表决。通过以后,负责教材的老师会直接向出版社征订。当然,每所学校每个学年的教材费用都有限,碰到几个学科同时需要订教材的话,那么就要统一协调了,以防超出预算。另外,不是每种教材都可以由学校的预算支付,只有教育监管部门审定过的教材才可以通过这样的渠道征订。前面也说过了,Klett和Cornelsen出版集团的教材一般都比较容易通过审定。

如果老师需要学生购买非教育监管部门审定的教材,那么就要由学生自己出钱购买了。所谓的非审定教材包括各个出版社出版的练习册,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直接在练习册上写划了。

© www.cornelsen.de

也有个别的学生及家长不愿意使用学校每年轮回的教材,他们在征得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订购学生版本的教材。

教材的使用

在我们的印象里,教材就是权威,所以才会有照本宣科一说。但是,在德国对于教材有三种态度,或者说是教学法:完全使用教材、部分使用教材和根本不用教材。
完全使用教材的情况一般在高级文理中学的五年级到七、八年级比较常见,特别是外语类的课程。从九、十年级开始,有的老师就是部分使用教材,部分自己补充。当然也有的老师图省事,直接全部使用教材的情况也是很多见的。到十一、十二(或者十三)年级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大量补充最新的时事材料,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一般到了十年级以后基本就脱离教材了,完全使用自己的材料。当然,一部分老师依然会以教材为依托,这样至少在备课上能省很多事。

© www.cornelsen.de

无论是上述三种态度或教学法中的哪一种,目前在德国学校里都大有市场。也就是说,德国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教育监管部门默认的是每名教师在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之后就有甄别教学材料的能力,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因为德国的教学大纲从来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规定教学主题和最后要达到的能力要求。这样就会出现,在不同的平行班之间,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相同的主题,但是所上的内容千差万别。

记得见习期的时候,一名教培中心的英语老师,她参与了Klett的某套教材的编写,但是她说每年她使用自己这套教材的时候都会额外进行补充,有时甚至根据当届学生的特点完全放弃教材,自己另找其他的材料。用她的话说,教材里所提供的内容就和自助餐一样,每个老师想吃的东西都不一样,可以完全自己决定。

教材的编纂

德国的教材分为课本和练习册。一般来说课本都是由出版社召集各个州的学科带头人编写,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完全按照各个州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主题和能力要求进行内容组织和设计,同时也方便教育监管部门审查。目前整个德国教育界都非常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所以所有的教材都把“能力目标”放在第一位,在教材的目录或引言部分都特别注明某个教材内容所对应的能力要求。当然,所谓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是针对教育监管部门的审核来说的,实际上,出版社还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教材做得越多姿多彩就越容易吸引潜在客户,就越能推销出去。所以,很多教材看似内容丰富,但实际上要从头上到尾完全不可能,因为课时就决定了根本无法每一个课本内容都讲。幸好德国的考试是老师自己出题,学了什么就考什么,没学的就不考。

© www.cornelsen.de

但是练习册的编写就是另外的情况了。由于练习册不属于教育监管部门的管辖,所以出版社只愿意雇用便宜的见习教师或者师范生编写练习册,一般来说练习册是和课本对应的,但是题目质量却明显参差不齐。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不使用练习册或者只是偶尔使用。

据参加过课本编撰的老师透露,他们编写教材的时候也有内部的红线。比如,为了体现多元化社会,低年级的课本以及所有外语类的课本不能只出现德国人的名字,必须有其他外国人的名字,而且插图不能只是白种人,必须有其他人种。当然,一般出现最多的就是法国人、希腊人或土耳其人的名字,而且插图一般都会有黑人面孔,亚洲人只是偶尔会出现在德国课本里。再如,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外语课本里的情景对话,不能只出现男生干体力活,女生购物做饭等情景,必须要有交替,比如女生踢足球等。当然,这些内部红线并不是统一的,只是各个出版社内部达成的共识,以防以后有老师或学生及家长起诉出版社。

© www.klett.de

教材的监管

德国每个州的教育部门以及每个大区的教育局都有专门负责每个学科的学监。学监负责召集一些他/她所信任的本学科带头人负责评估教材,当然这个评估只是为了确保每个学校每学年所获得的教材预算能使用到经过审核的教材上,并对每个学校的教研组使用和征订教材提供指导。教育监管部门不向任何学校和教师推荐某一出版社的某一套教材,因为这会有受贿嫌疑。

在评估教材的时候,一切都是按教学大纲来进行的。所以,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时候,只要课本内容和教学大学所要求的主题和能力能够一一对应,那么基本上就都会通过评估的。至于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和内容只要不涉及种族和性别歧视等问题,都会予以通过,毕竟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时间上来说,每个州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八到十年更新一次,而出版社的某个教材系列一般是七年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年都会更新该系列中下一个年级的教材。这样的话,教材监管和评估实际上每年都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