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又先后与南非、德国建立了机制,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已经有八大成员啦: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机制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
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
——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将其确立为党和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战略。人文交流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强调密切中外人民往来、厚植中外友好民意基础的重要性。刘延东副总理亲自挂帅担任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和中德八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委员会主席,领导和指导机制中方成员单位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不断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促进合作共赢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4年7月9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回顾历史,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变大。自2000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中俄教文卫体(人文)合作委员会至今,我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德国建立起了八大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格局,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媒体、旅游、妇女、青年、档案和地方合作等多领域。在机制成员共同努力下,机制汇聚了丰富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有关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双方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交流领域涵盖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在交流的过程中领域不断增加。2007年7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青年8个领域的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截至目前,委员会已经召开16次大会。当前,委员会中方主席由刘延东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俄方主席由戈洛杰茨副总理担任。
随着交流的深入,中俄人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人才联合培养、高校联盟、卫生防疫、旅游投资、媒体交流工作,以及青少年运动会、文化节、电影节、档案展、青年代表团互访等各项活动有序推进。2014-2015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倡议下,双方共同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在此框架内共计开展活动800余项,包括青年学生联欢节、青年学者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记者互访、青年企业家俱乐部、青年运动员共同训练、青年艺术家对话等。
2016年,中俄开展“中俄媒体交流年”。2015年12月17日,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暨中俄媒体交流年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克强总理和梅德韦杰夫总理出席活动并致辞,刘延东副总理、戈洛杰茨副总理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双方成员,以及教育、青年和传媒领域的代表也出席了活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6年7月在俄罗斯举行。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 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 摄
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机制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2010年,中美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机制双方主席分别由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同年5月25日,刘延东和希拉里在中国大剧院共同主持首轮磋商,并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有关谅解备忘录。机制建立之初,交流领域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4个领域,发展到今天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妇女和青年7个领域。自2013年起,美国国务卿克里接任机制美方委员会主席。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已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成功举行了6轮磋商,其中自2014年以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联合举办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几年来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妇女和青年7个领域达成了近500项重要合作共识,开展了一批重要合作项目,形成了如“三个一万”“知行中国”“千校携手”“十万强”计划、中美青年科学家论坛、“欢乐春节”、中美健康峰会、中美青年交流系列项目等重大品牌项目和活动。人文交流正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于2016年6月在中国举行。
小编更新:2017年4月6日至7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总统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2011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期间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建立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达成共识。2012年4月16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与时任英国文化大臣杰里米·亨特作为机制双方主席在英国伦敦共同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暨启动仪式,签署两国政府《关于建立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建立。机制成立至今,交流领域由初期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媒体和青年6个领域,发展到今天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旅游、体育、青年和地方合作9个领域。
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下,2015年中英人文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纷呈。农历新年期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欢乐春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英国国内掀起了“中国春节热”“中国文化热”。英王室、政要踊跃参加新春庆祝活动,并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新春贺词。英国王储查尔斯夫妇正月初一出席伦敦华埠春节庆典活动,用中文问候旅英华人华侨“新年好”。威廉王子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球华人恭贺新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首相府邸举办中国春节招待会,并祝贺春节。英外交大臣、内政大臣、伦敦市长、工党领袖也纷纷发表贺词。同年,双方成功举办“中英文化年”活动。
2015年9月17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在英国伦敦顺利召开,交流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旅游和地方合作,确定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文化和创意产业、旅游、青年和地方合作领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于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2016年12月6日,刘延东副总理在上海出席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2012年4月18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在布鲁塞尔启动。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机制中方委员会主席,欧方主席由时任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青年事务和语言多样性委员瓦西利乌女士担任。机制双方主席在会上签署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联合宣言》。机制交流领域由成立之初的教育、文化、青年发展到今天的教育、科技、文化、媒体、妇女、青年等6个领域。在机制框架下,双方建立了中欧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了两届会议;开展了3届欧盟官员来华研修项目,欧洲理事会、欧委会、对外行动署等欧盟机构官员共91人参加;举行了3届语言研讨会;启动了中欧联合调优项目(Tuning Project)、欧盟学校学生夏令营和中国涉欧盟小语种教师赴母语国培训等项目;合办了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旗舰项目。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互设文化中心,中欧教育、科技、文化、青年、媒体和妇女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人文交流内容更加丰富。
2015年9月15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机制中方主席刘延东副总理和机制欧方新任主席、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和青年事务委员瑙夫劳契奇共同出席会议并签署《联合宣言》。各领域还举行对口磋商会议,有力推动中欧人文交流的务实合作。
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就中法建立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达成共识。2014年9月18日,中法两国在巴黎共同举办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仪式暨首次会议。刘延东副总理担任机制中方委员会主席,时任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担任机制法方委员会主席。当前,机制法方委员会主席由原总理、新任外长艾罗担任。机制交流领域目前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妇女、体育、青年、旅游和地方合作等10个领域。
2015年5月15日,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各领域新合作项目68项。自机制成立以来,双方已经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和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务实合作与人文交流项目,对双边关系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如双方互派留学人员规模突破5万人,学生交流再掀新一轮热潮;中法在非洲联合开展抗击埃博拉病毒,中法第三方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双方在核能、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也开展起第三方合作;中法武汉P4实验室正式竣工,成为亚洲首个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于 2016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
2016年6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发表题为《深化中法创新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摄
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
2015年5月27日,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和印尼佐科总统的重要共识,刘延东副总理作为机制中方主席,在访问印尼期间与机制印尼方主席、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布安,共同启动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并共同主持首次会议。习近平主席和印尼总统佐科分别为首次会议发贺信,肯定机制的重要意义。该机制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仅是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还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会后,双方共同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联合公报》,重申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回顾中印尼人文交流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人文领域协议共11个,其中涉及教育领域协议6个,科技领域协议4个,文化领域协议1个。孔子学院总部和印尼研究技术与高等教育部续签《汉语教学协议》、国家卫计委和印尼卫生部续签《关于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等两个协议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中。
为充实首次会议成果,我国向印尼未来3年(2016/2017学年起)增加提供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向印度尼西亚大学提供50万元人民币小额物资捐赠;孔子学院总部赠送汉语教材500册,邀请100名-200名印尼学生来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机制第二次会议于2016年8月在中国召开。
小编更新:
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2017年4月24日,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比勒陀利亚召开。习近平主席和祖马总统致贺信。中南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习近平主席和祖马总统着眼中南关系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重要行动,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对加强中南关系、深化中非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将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机制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表示,双方要充分发挥人文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加强系统谋划,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妇女、体育、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新格局,使中南友好合作的“彩虹之桥”更宽广、更牢固,为共同繁荣、造福于民、推进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南、中非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为中非文明互鉴、发展中国家人文合作发挥示范作用。机制南方主席由南非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姆特特瓦担任。刘延东和姆特特瓦共同见证双方签署6项合作协议。
其间,刘延东还出席了中非部长级医药卫生合作会议并致辞。中南各界共约1800人参加了此次人文交流机制相关活动。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提出应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得到德方的积极响应。2016年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人文交流对建立和维护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具有核心意义。同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默克尔总理就推进中德两国人文交流、适时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达成一致意见。同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赴德出席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并出席两国人文交流活动期间,分别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时任外长施泰因迈尔(现任德国总统)就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进行了沟通。双方均表示将积极支持和推动机制的建立,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在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将为双方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将现有成功但各自独立的活动和项目整合在一个框架内,为两国民间交往开辟更多渠道,为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宽、合作内容的日益深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使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政治互信一道成为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德两国长久合作的民意基础,更有利于双边和多边文明互鉴,具有全球意义。机制目前包含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5个领域。随着机制运行的不断成熟,双方将逐步纳入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不断扩大机制内涵。
机制首次会议2017年5月24日在北京举行,机制双方主席刘延东副总理和加布里尔副总理发表主旨讲话,签署《联合声明》并见证签署有关领域7项合作协议。会议期间还举办了7项配套活动:1.学习互鉴 文化融合——中德留学45周年;2.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寄语中德职教未来发展;3.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精品展;4.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活动;5.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6.举办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7.德国电影回顾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的重要桥梁,是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说,加强人文交流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具体体现,人文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教育交流合作就是人和人的密切交流。教育交流合作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和人文交流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为夯实人文交流基础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人文交流机制也对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发展成果的互学互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务院领导下,机制各领域统筹协调、交相辉映,不断谱写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俄罗斯青年学生在一次汉语口语练习课上与前来助教的中国留学生志愿者交流 摄影/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双向交流的留学生、各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游客等大众,都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是中国文化和文明与世界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开展好中外人文交流,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需要不断提高人文交流的思想意识、自觉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广大民众应关心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自觉和积极地投入中外人文交流的洪流中,为中外人文交流聚能汇流,丰富人文交流的形式和内涵,增强人文交流的活力。
(原稿供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办公室)
资料来源:复旦中外人文交流
http://mp.weixin.qq.com/s/wL0RP8eyx0wdH3eDic7E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