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以人文交流构建中德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7-08-30浏览次数:151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对外工作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齐头并进。在现有的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和中南非七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基础上,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开启。值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达到前所未有水平。


人文交流的意义在美美与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三股浪潮交汇,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人道赤字、发展赤字、生态赤字、治理赤字大行其道,但和平、富强、进步的灿烂光芒足以穿透甚而驱散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认清大势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多元性、平等性与包容性乃人类文明三大特征。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2014年访德前夕,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写道:“中德合作是两大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国和德国分处亚欧大陆两端,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杰出代表。两国数不尽的先贤哲人、深邃的思想哲理、丰富的文学艺术,是双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中德两国政府近年相继推出人文交流主题年系列活动,如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2014/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2013/2014中德语言年、2012中德文化年。以人文交流为支点所撬动的互学互鉴互容互通,可助力各国人民结为利益互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心相通,美美与共。


人文交流的生机在教育合作。教育可在两国间架起一拱卧波长虹,让双方人民融洽无间。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开启,适逢威廉·洪堡诞辰250周年以及蔡元培就职北大校长100周年。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师承开创现代大学制度的洪堡,由此奠定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北大模式,并把这所昔日的京师大学堂锻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无可替代。多年来,在德国高校外籍学生群体中,中国学子占据首席。为深化中德教育交流合作,德国联邦教科部2015年10月推出《中国战略2015~2020》,这既是该部出台的第一个国别战略,亦为发达国家率先就科研与教育合作制定的中国战略。德国联邦内阁今年2月1日通过的教科国际化战略视中国为重点对象。而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尤为耀眼。


两国政府共同设立“中德职教合作联盟”,既可助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又能彰显中德人文交流的“经贸驱动”特色。通过持续提高中德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切合度和贡献度,以教育开放的主动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促进师生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景。人文交流的未来在两国少年。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2016年,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总统高克共同启动中德青少年交流年,并寄语两国青少年,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相互往来,相互学习”,以“交流、友谊、未来”为主题,近300项活动吸引6万余名中德青少年。其成果由同济大学汇编成册,取名《为梦想插上友谊的翅膀》,作为“中德人文交流文丛”第一卷,在5月24日的首届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上发布。
中德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少年。而交流的首要工具就是语言。掌握友邦的语言就是掌握通往该国文化的钥匙。少年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如今,中文已走进全德400余所中小学的课堂,近万名德国青少年来华留学。2016年,德国队在中学生“汉语桥”总决赛夺冠。


此外,全德共建有19所孔子学院和4个孔子课堂,学员累计5万余人,文化活动惠及近百万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构建中德命运共同体需要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最终依靠青少年。唯有激励中德青少年相知相遇相爱,坚持从本土情怀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勇当人文交流的生力军,方可立体推进中德人文交流的发展格局,把年轻的心扎根中国,把年轻的心驻留德国,心相印,情相依,共创中德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作者俞可,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资料来源:《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7月A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