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德青年学者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交往”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09-17浏览次数:509

2017年9月11-12日,中德青年学者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交往”在智库楼209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汉堡大学“中国在欧洲与欧洲在中国:过去与现在”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德双方的多位博士生参与到本次论坛之中。

在本次论坛正式开始之前,汉堡大学王莺老师致辞,她表达了对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中心的感谢,亦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给予期待。紧接着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致辞,金教授立足于校际合作的视野,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这几年的学术合作,尤其是以中德青年学者论坛为代表的学术交流会议。在金教授看来,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利于青年学者的培养,更能促进海内外学术界的了解与互动。

论坛第一场发言的主题为“19世纪的贸易与外交关系”,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光耀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An  Sooyoung,她以“人参”为视角来展现19世纪东西方贸易互动,借以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其后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Jiang  Yiwei,他则把目光投向19世纪的日本,围绕着出岛(Dejima)上的东西方贸易来看英国崛起对于东方世界的影响。紧接着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王亚开,由其参与合写的文章以图像史为视角,选取静海寺为视点,来展示1842年南京条约的谈判交涉与签署仪式,剖析图像背后的历史细节。最后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黄天,他以时任大清国驻德公使吕海寰的外交活动为例,来阐明当时中德之间复杂的外交联系。

论坛第二场发言的主题为“表现与观点”,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曦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汉堡大学的Yvonne  Juttner,她以胶州湾为媒介将中德两国的现当代史连接起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东西方纪念文化的区隔与互通。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姬陵辉,他以晚清“细菌(Bacteria)”这一概念的中文译介来观察西学东渐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同济大学的叶姚,他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汉斯·杜里舒在华讲学的经历为例,阐释其讲学对当时中国“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影响,并试图解释其中国行未能持续产生影响的原因。

论坛第三场发言的主题是“知识、思想以及概念的建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章可副研究员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汉堡大学的Adrian  Krawczyk, 他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造入手,将其与德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试图阐明中国共产党政权对于自身意识形态理论的塑造。紧接着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齐悦,她选择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进步刊物《少年中国》(“Young  China”)为考察对象,从其理念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观察,试图阐明其对于近代中国思想理念与政治建构的作用。其后发言的是来自汉堡大学的Kevin  Bockholt,他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讨论,着重探讨了其对于欧洲人反思自身历史的影响,为我们观察中欧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最后发言的是来自汉堡大学的Sebas  Rumke,区别于以上几位青年学者的发言,他更为关注中国当代学术史与全球史之间的交流。他选取中国史学界老一辈学者吴于廑先生与齐世荣先生为例,来探讨中国史学界向全球史转向的努力与挫折,在他看来,全球史将是中国史学界发展的新热点,但其前途并不乐观。

论坛第四场发言的主题是“中欧之间的文学对话与译介”,由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双志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于雪,她以《楞华经》中的两个概念“目眚(Mu  Sheng)”与“狂华(Kuang Hua)”与西方经典里的“玛雅的面纱”(The Veil of  Maja)进行对比,来观察中西方经典在语言表达的共性与差别。其后发言的是饶贝蕾,她以互文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灰阑记》(The Chalk  Circle)这一中国古代戏剧文本从东方到西方的演绎过程,并试图阐释这其中的文化交流及其对作品本身内涵的影响。最后发言的是来自汉堡大学的Babette  Bernhard, 他独具慧眼地以中国文学为媒介考察了中共治理下的中国与东德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时期民主德国所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作家情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情况以及中欧的关系。

除此之外,由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双志教授所带来的主题演讲“卡夫卡的鼠族与老舍的猫城:殖民话语的伪拟与弱势民族的自嘲”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西方语言修辞的共通性。汉堡大学Martin  Schafer教授也就“She She”的剧团表演作了生动地介绍,在他看来这可以被称为是德国的莎士比亚(German  Shakespeare)。

论坛的最后由德国汉堡大学王莺老师致闭幕词,她再次感谢了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本次论坛的会务组人员,并欢迎大家来汉堡大学访学,在掌声中本次论坛顺利结束。


原文标题:过去与现在 | 记中德青年学者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交往
撰稿/ 许浩 刘安琪
摄影及图片/ 吕羽晗 刘安琪


资料来源: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2017年9月17日

http://icscc.fudan.edu.cn/index.php?c=article&a=show&id=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