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日,实验京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德国柏林首演,吸引了大批德国民众,反响热烈。该剧改编自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同名歌剧,是中国国家京剧院应德国欧洲青年乐团之友协会的邀请与其联合制作的剧目,也是献礼2019年北京、柏林建立友城关系25周年的演出。
中德演员在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展演选段
当晚,瓦格纳历时26年创作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中德艺术家的共同演绎下展现出东西方文化激情碰撞的独特魅力。跟父母一同前来观剧的卡特琳娜·多尔告诉记者,自己和家人平时对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感兴趣:“这场演出是我父亲送给我的三十岁生日礼物,所以我们一家是特地从(近300公里外的)汉诺威赶来柏林的。整体上而言,我很喜欢这部剧。它带给我的全新体验不单单是源于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的中国京剧。尤其是(基于原版歌剧的)新德国版配乐和京剧音乐形成一种和谐互动让人沉醉其中。真的是特别出彩,完美!”他们一家表示,希望这部极为精彩的作品未来能够进行全球巡演,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据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张亚峰介绍,该剧是国家京剧院继《浮士德》《杜兰朵公主》之后,与外方联合创排制作的又一实验剧目,也是首次两国演员一同登台表演,通过中国传统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演绎德国的经典歌剧。在他看来,瓦格纳的歌剧是德国的,也是世界的;京剧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此次中德排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实践活动、是京剧走向世界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北京和柏林两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25周年的献礼,相信大家会全方位领略到京剧国粹艺术与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出的魅力。”
张亚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
该剧德方导演安娜·佩什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2010年开始接触中国京剧至今,一直为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所叹服,而将其与德国人熟悉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结合到一起,是希望能够催化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我想带给观众一段奇妙的观剧体验,让他们能够有所启发。不同于德国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的直接与透明,中国京剧是含蓄的、引人遐想的。所以我希望观众会由此发现理解《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新视角、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佩什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述自己的改编初衷
中方副导演兼主演刘大可告诉记者,在筹备期间,德国主创团队赴北京就作曲、中外乐器的融合、角色配置、舞美设计、妆容表现等内容与中方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而随后紧锣密鼓的排练则是一个双方反复磨合、相互借鉴、不断完善细节的过程:“德国的题材用京剧来表现恰恰就是发挥其‘用京剧的语言讲好世界的故事’的功能。作为德国乃至世界非常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纳可以说是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上。与此同时,京剧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东方最重要的表演体系。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结合想要探索或者思考的是——(如何)在梅兰芳中讲述瓦格纳,在瓦格纳中寻找梅兰芳。”
演出剧照(右:刘大可)
正如前来观看演出的柏林市长穆勒在当晚致辞中所说的,此次中国京剧与德国戏剧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成果丰硕的创意合作,更是为柏林和北京之间良好的友城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架起一座中德人文交流的新桥梁:“友好城市关系对柏林建立国际交流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它还是积极助力双方民众彼此之间加深了解与信任、消除分歧与开展对话的有效渠道。”
演出剧照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阮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