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影像 | 德国女性觉醒先驱——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发布时间:2020-03-01浏览次数:1868

编者按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于2017年5月成立,并确立了媒体作为机制内涵建设首要合作的五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中德两国在电影电视纪录片等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电影节,纪录片展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两国均希望通过电影文化影展的形式让输出国观众更好的了解本国的人与事,并在了解中增加互信和合作。“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号特邀香港著名影评人、纪录片导演何威开设专栏【中德影像】,每个月为大家解读一部电影,从内行人的角度看中德电影。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Paula Modersohn-Becker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1876年-1907年,是位传奇的德国女性历史人物,也是位在当时颇为受争议的画家。她是一位开创性的画家,是当时在保守的德国第一位画自己裸体的艺术家,并在此过程中挑战艺术中对女性身体的传统表现方式和手段,这让当时的其他画家和评论家无法接受。她一心渴望做个母亲,结果仅仅做了19天的母亲便死于产后血栓,命运弄人。她的生平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电影题材。

影片截图 © 豆瓣


影片截图 © 豆瓣

当时保守的德国正从Casper David Friedlich的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过渡,对于Paula而言,德国田园风光式的自然主义不是城市里的她所感受的东西,而人物才是她愿意聚焦的题材。在人物题材中,Paula遇到女性画家最大的困扰,那就是女性不能聘用女性裸体模特儿。但这并没有妨碍她作画的决心,她选择画小孩、年老的村妇甚至自己。她在1900年第一次去了巴黎,她看到了当时的前卫艺术家和艺术运动的各种展览,尤其是印象派画家,包括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Paula在巴黎的Académie Colarossi学习并结识了女诗人Rainer Maria Rilke——她当时是罗丹(Auguste Rodin)的私人秘书——Rainer带给她更多法国现代艺术理念和现代女性的思想。在Paula早期的绘画中,她几乎都不署名,但巴黎之行使得Paula坚定了自己在绘画方向上的选择,也开始解放自己,努力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作品 © The Public Domain

Paula的作品多以女性、孩子为主题,“母与子”是Paula画的最多的题材,也是留给后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与西方经典/传统的有关母子内容主题的表达不同,作者想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而非宗教的情感(圣母与圣子)。因此,在构图上作者没有采用经典的正三角形稳固式而是不稳定的倒三角,这样的构图使得焦点落在了孩子而非母亲身上,传统上焦点多是落在圣母身上。在人物的造型上作者选择平民化的造型而非唯美的/令人崇敬的造型。但在孩子的描绘上,Paula依然沿用了传统的粉红色色调,这和描绘母亲的色调有所不同。显然,在画里,孩子对于作者而言才是唯一神圣的。母亲以一种拥抱式的姿态(而非仅仅是抱着)守护着那新生命的孩子。Paula的“母与子”展示的是一种纯真甚至天真。而摒弃对自然的形与色模仿,通过主观地夸张形与色的能量来表达心中的激情,而这恰恰是表现主义的核心理念。对表现主义而言,对这种激情的表达就是对现实的解释。对表现主义而言,这种解释要比眼前所见的现实更加真实。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作品 © The Public Domain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作品 © The Public Domain


记得当年在大学时,尽管教授因为我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不适应而特别挑选她的作品给我去研习,但第一次接触到她的作品还是感到颇为迷茫,对她的认识不深。直到前年我参与制作一部关于中国女作家《跋涉者萧红》的纪录片后,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20世纪初重要的女性觉醒先驱。不论从绘画还是文学两人都力图摆脱固有的男性视角去描述现实世界;她们都有著倔强的内在纯真以摒弃外界的影响;两人都在31岁英年早逝。相似之处非常多,也才更加认识了她。两人不仅背景相似,追求的目标相似:成为最真实的自己,两人的作品也相似:追求本质的纯粹性,然而两人的命运也相似,都仅仅活了31年,但却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女性。


她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也是20世纪初开创现代派的重要画家之一。谨以此文赠与三八节的妇女。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作品 © The Public Domain


栏作者

何威,香港著名影评人、纪录片导演,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影视委员会执行主席,香港国际创意与科技总会副会长,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学术顾问,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基金项目评审。

联合编剧及演出《明媚时光》;

导演及摄影《猪扒包搭咖啡》,获澳门国际电影及录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奖,《音乐天地/Music from Heaven and Earth》,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奖,《迴响/Music Tour in Austria, Europe》,入围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 

旅游宣传短片《Only you, is my love》,获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短片金奖;

潜水广告短片《flying Blue》;

CCTV9纪录片《跨境儿童》(摄影);

剧情短片《一念上下》(执行製片及编剧),《瑶瑶的阳光》(监製);

创意香港《创意智优计划/CSI》(评审委员会成员),《首部剧情片》评审委员会成员,《创+作 音乐篇》(短片评审委员会成员);

《东方财经》杂志和《紫荆论坛》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