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写:疫情下的德国夫妻面包店

发布时间:2020-03-09浏览次数:35

来自德国的乌韦·布鲁泽来湖南长沙已经18年,目前经营着一家叫“吧赫西点”的面包店。与其他店不同的是,这家店的员工半数是聋哑人。


这家并不起眼的店铺位于长沙一个静僻的小巷里,若非熟客很难找到这里。2月20日复工后,店铺的门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门后放着两张小桌,桌上摆满了各式西点和果汁。每当有客人来,乌韦都会用中英文打招呼,客人在门口挑选好食品后,他们会包装好递出。关上门后,乌韦会在门口再次喷洒消毒液。


“社区一直在鼓励我们,也很支持我们复工,复工当天还送来了消毒液和酒精。”他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店内不开放堂食,但乌韦却比平日更加忙碌。“因为客人戴着口罩,前台有听力障碍的员工看不到唇语。”他说,所以复工后,他基本每天都在店里,和另外两位员工一起负责接待和收银。


吧赫西点店门口放着两张桌子,上面摆着各式西点。新华社记者 蔡潇潇 摄


“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尽管疫情期间面包店生意大不如前,但乌韦非常乐观。“客人来得少,但是每次购买的数量会增加。我很感谢在这个时期还来买我们面包的人们。”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来自尼泊尔的顾客一次性购买了一周的面包。“这家面包非常好吃,而且老板人非常好。”这位客人说。临走前,乌韦还送了一包饼干给他。


2002年3月7日,乌韦和妻子多萝特·布鲁泽从德国来到长沙,帮助一家德国民间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聋哑儿童的助学项目。


“为了来中国,我和太太1997年就学习了中文。”他说,由于当时助学项目选点在湖南,他们便来到了湖南。


为了帮助中国听障人士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2011年,“吧赫西点”应运而生。布鲁泽夫妇拿出自己的积蓄,又请了一位德国面点师在店里为聋哑人士免费培训。如今店里有6位残障人士,分别在前台和厨房工作。


开店以来,店里最贵的面包也不超过15元。乌韦一直坚持用“平价”和“品质”经营着这家小店,而他的妻子则继续投身公益,帮助慈善机构资助残障人士的康复训练。夫妻俩18年来已帮助近500位残障人士,面包店培训了20位聋哑师傅外出就业。


乌韦在面包店内与一位来买面包的尼泊尔顾客交流。新华社记者 蔡潇潇 摄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时刻关心着员工们的情况和中国疫情的动态。通过社区得知他们可以复工后,他们二人便立刻结束他们在泰国的休假,飞回湖南。


“我们从未想过要离开。”乌韦说,在他看来,中国非常安全。“非典时期我们也在中国,看到中国是如何做的。这次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决定不仅果断,还非常有效。”


尽管去年的营业额并不乐观,但乌韦依旧对未来充满信心。“刚开张时有政府帮忙宣传,还有很多客人知道我们的故事后给我们免费打广告,介绍我们参加湖南有名的电视节目,真的非常感激。”他说,疫情发生后,还有中国的朋友给他们送口罩。“这么多中国的朋友让我感觉很温暖,这也是我们这些年一直留在湖南的原因。”


妻子和员工一起在店内的厨房给乌韦庆祝生日。新华社记者 蔡潇潇 摄


3月5日,乌韦迎来了自己50岁生日,他与员工们一起做了一个带有“50”两个数字的大大的德式蛋糕。“也许等我们很老了以后,我们会回到家乡。但至少现在,我还希望留在这里做更多的事情。” 


资料来源:华声在线,2020年3月8日,作者 张玉洁 蔡潇潇

https://mp.weixin.qq.com/s/-28TU3lpJ_ID-WMNs0bW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