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多是由经典著作所建构的系谱,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著作等身,恰恰满足了这种经典思想史的需求,因此关于路德的研究多集中在路德的正式著作上,这些著作或阐述,或辩论,都是针对特定的主题。相比之下,路德的《桌边谈话》(Tischreden)显得尤为特殊,由学生记录路德在餐桌上的谈话,然后整理编辑而成。路德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展示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又因为是在路德安静的晚年进行的,与之前激烈的斗争状态完全不一样,可以展现出晚年路德的心态,因此,《桌边谈话》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思想史的材料。
路德的坦率在《桌边谈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一出版,就受到了天主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攻击。但它无法阻止它在民众中受到的欢迎程度,在16世纪结束之前,它至少有12个德语版,还不算拉丁文译本。路德的谈话,是16世纪大众文化的一个侧面。美国学者史密斯博士认为,阅读它,我们能掌握16世纪的中心思想、逸事和讽刺的爱、大众的想法、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感情。如奥里法柏在他编辑的《桌边谈话》的序言中,将宗教改革比喻成以色列人出埃及,视路德为摩西,将教徒从教皇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就体现了这种感情。
马丁·路德的《桌边谈话》
餐桌上的谈话是在一种私人性的空间中进行的,人的心态与具体表达都与正式场合有着差别。如路德对伊拉斯谟的评价。1525年,路德与伊拉斯谟曾以基督徒的自由为主题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在公开的著作中,路德主要是从基督教义的角度进行理论上驳斥,保持了学者之间的礼仪,如在《论意志的捆绑》一文中,题辞为“愿基督的恩典和平安与令人敬仰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先生同在”,正文中也称之为“令人敬仰的伊拉斯谟”;在私下谈话中,则近乎情绪上的发泄,将伊拉斯谟称为“可憎的异教徒”、“基督最难缠的一个敌人”、“该亚法一样的人”,甚至说“无论我何时祈祷,我都会祈求神降罪给伊拉斯谟。”
路德爱用比喻,语言生动,与其正式著作也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路德在公开与私人两种场合下的不同风格。在正式的著作中,路德的比喻使用主要以《圣经》的用法为依据,而在私下的谈话中,比喻频频使用,妙语连珠。如将上帝统治世界比喻成“就像一个为孩子摇摇篮的女仆睡着了一样。”他在论述上帝与魔鬼的斗争时,将上帝比为渔夫,耶稣为渔钩,人性为渔饵,魔鬼为鱼;论述上帝与世俗政府的关系时,路德将上帝比为渔夫,官员比为网,罪犯比为鱼。最生动的是,路德说他“在奥地利的林茨看到一只狗,被训练叼着一个篮子摇摇晃晃地到屠户那里要肉吃。当其它狗发现了它并试图从篮子中抢肉吃时,它就把篮子放下来,并且勇敢地保护篮子。但是当它发现对方的力量太强时,它会咬起一块肉就跑,唯恐一块也吃不到。现在我们的查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长久守护神圣的教会财产之后,看到每个王侯都占了修道院,自己也赶紧去占领主教辖区,如他刚刚获得了乌得勒支和列日那里修道院。”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教皇、皇帝与各地诸侯的关系。
马丁·路德的画像
路德还爱在餐桌上讲故事。一些故事的流传演变也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故事对民间的影响非常大。作为宗教改革领袖的路德所讲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本身的流传性,另一方面,也可想见随着《桌边谈话》一书的流行,这些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如第869节中,讲了一个犹太人去罗马后皈依基督教的故事。“一个犹太人到维滕堡找到我,他想要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但在此之前,他要先去罗马瞻仰教皇。我和菲利普·梅兰西顿等牧师都劝说他不要去,我们害怕罗马的堕落会使他对基督教望而却步。这个犹太人最终仍然去了罗马,并眼见了罗马的堕落、腐败。从罗马回来后,他仍然找到我们,要求接受洗礼。他说,他决定信仰基督教的神,是因为基督教的神是宽容的神,基督教的神可以宽容污浊的罗马,就一定可以宽容世界上所有的恶”。与《十日谈》第一日第二个故事情节和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区别在于后者的故事中谈到教皇和教士的腐败时,该宗的理由是,“他们殚精竭虑,把聪明才智都用于搞垮基督教,想把他从世界上抹掉。不过据我所知,他们想做的事并未实现,你们的宗教不断发扬光大,更增光辉,使我不得不作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们的宗教有圣灵作基础和支柱,因而比别的宗教神圣正宗”。路德讲的故事里强调宽容,《十日谈》强调圣灵。在917节中,路德讲了一个抓住劫匪的故事。“一位旅行者落入了一帮劫匪的手中,并被他们谋杀。在他临死时,他看到一些乌鸦在他头顶上飞翔,他对乌鸦喊道:“我要求你们为我报仇。”三天后,那些劫匪去了附近的城镇,看到一些乌鸦在他们狂欢作乐的旅馆上方。他们其中的一位轻蔑地说道:我料想这些乌鸦是为我们那天杀死的旅行者复仇来的。旅馆的仆人听到这些话,立刻跑去将这些话语重复给地方长官,长官将这些劫匪抓捕起来,经过审问以后,劫匪们招认了之前的谋杀罪行,最终被处以绞刑”。这与格林童话中《清白的太阳揭露了真相》的故事很类似。这些故事是如何流传演变的,路德讲这些故事对它的流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继续在其它文本中寻找线索无疑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维滕堡路德故居
因此,总体而言,从《桌边谈话》中,可以领会到德国16世纪的社会文化、民众感情,也可以感受到路德在正式场合和私下场合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路德讲的一些故事还是研究一些文学母体演变流传的重要线索。因此,《桌边谈话》因其成书的特殊性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思想史价值。
资料来源:《< 桌边谈话>的成书过程与思想史价值》,《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第1期,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
林纯洁,1983年生,湖北江陵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德意志纹章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近年在《德国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哲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著有《马丁·路德天职观研究》和《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译有《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合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