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 清明随笔——我在德国参加葬礼

发布时间:2020-04-05浏览次数:142

这是一个中国人很忌讳的话题,作为德国文化的一部分,笔者虽然生活在德国近二十年,但是也是第一次遇到,相信遇到类似情况的留德华可能不多,所以虽然心情沉重,但是还是写一点,以便大家了解。


去年六月,学校的校工在周末突发疾病去世。周一一大早,老师们得知消息后都很震惊,高中部临时停课一节,通知所有学生到大礼堂集合,告诉大家这个消息。周二的教师大会开始前,全体教师默哀一分钟。之后有老师提议,要全校停课一天,以便老师们去参加葬礼,经表决通过,然后校长又通知家长委员会,请予支持。之后便是通过邮政信件的方式通知每一位家长,葬礼当天全校停课,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办法安排孩子的,可以送到学校托管,有三到五名老师当天会在学校值班。


一般来说,葬礼按宗教不同来进行划分,有基督教或天主教等,但是这里只是按笔者所经历的笼统地说一说。具体有什么不同,笔者也不知道。


一般来说,有人去世以后,亲属会在报纸上登一条通告,每个城市当地的报纸每周都有固定的版面。家属也会通过邮寄葬礼卡的形式通知亲友和同事。在葬礼卡上会写明葬礼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家属是否希望参加葬礼的宾客带来鲜花或者在下葬以后,向亲属表示慰问。


很多时候,亲属们并不希望宾客带来鲜花,他们会写明,并推荐可以把这个钱以逝者的名义捐赠到某个机构或者协会,作为公益基金。


葬礼卡上还会写明葬礼结束以后是否有午餐或者咖啡。


收到葬礼卡以后,应该回一张哀悼卡,最好写上一些比较私人的话语,而不是简单地按套路安慰几句,还可以引用一些诗句。最好要写明是否出席葬礼,以及葬礼以后是否参加午餐或咖啡会,以便家属做出安排。


葬礼当天,一般是由牧师带领亲属和宾客在墓地教堂里做祷告。教堂里第一排一般是由亲属就坐,后面是朋友就坐区,最后才是熟人就坐区。祷告结束以后,由牧师在十字架的引领下,带领众亲属和宾客护送棺椁或骨灰盒到墓穴,由专人将棺椁或骨灰盒下葬。祷告之后,一般会在墓穴旁放置很多白玫瑰花瓣和土,亲属和宾客逐一从墓穴旁经过,可以选择撒花瓣或者象征性地培一抔土。


如果亲属希望宾客表示慰问,他们会站在墓穴旁边,宾客可以逐一过去拥抱或者握手,可以简单的说一句节哀顺便,或者什么也不说。但是如果亲属已经离开墓穴,就是不希望宾客再去打扰或者慰问,这个时候葬礼就结束了,宾客可以离开了。


德国人参加不同活动的时候特别注重服饰礼仪,参加葬礼也是一样。大家一般都知道,参加葬礼要一身全黑,最近几年也有人是穿黑西装配白衬衣和黑领带。除非是逝者生前有愿望,一般都要非常注意着装,穿肃穆的衣服,以示对亲属的尊重。和中国殡葬习俗不一样,德国的葬礼一般都非常克制,不要哭天抢地。


一般来说,葬礼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家属还会给宾客们邮寄一张答谢卡。有的在逝者过世一年后还会登报表示哀悼。


德国的葬礼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大城市的比小镇的要贵,包括火化、葬礼以及各种手续费,零零总总加起来可以从两三千欧元到七八千欧元不等。而且各家墓地的价格都不一样,比如杜塞尔多夫的棺材墓穴20年收费两千五百欧元,骨灰盒墓穴20年收费两千欧元。


除了犹太人和军人的墓地不存在期限以外,其他所有的墓穴都有使用期,而且每个城市的规定都不一样,都有法律条文具体写明的。比如埃森市的棺材墓穴和骨灰盒墓穴都是25年。到期以后,如果是下葬时的加价自选墓穴或家族墓穴,可以再续费延期,但是如果下葬时不是自选墓穴,而是由墓地管理委员会分配的墓穴,则不可以延期。


墓穴使用期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根据各个城市的土质和自然条件来决定的,理论上棺材和尸体应该在这个期限内就自然分解。如果到期以后,挖开墓穴,还没有完全分解,或者已经木乃伊化,那么就需要重新安葬。如果已经完全自然分解,那么这块墓穴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平整以后,作为空地给下一个逝者使用。骨灰盒墓穴则在到期后由家属选择取出骨灰盒并决定如何保管骨灰盒。


所有挖开墓穴的费用都需要由家属承担,墓穴上种的树或者立的碑全部需要由家属自行解决。所以偶尔能见到德国的易趣网上有卖用过的墓碑的,可以买来以后再打磨光了,重新使用,不过买的人不多,大多数德国人还是会自己出钱把碑送到专门的处理厂去粉碎,然后用来铺路。


好了,不写了,越写心情越压抑。生活是短暂但是美好的,大家都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