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风格旅人 | 有一位500年前的名人穿越回德国了

发布时间:2017-10-12浏览次数:84

接上期 风格旅人 | 在德国,我搜到了马丁·路德写给上帝的两封信…… 之后,马丁·路德终于完成了穿越之旅,在米迦勒的带领下,重返与他有过渊源的城市,一路上都有哪些见闻呢?来看看他后面给上帝写的信吧。


写给上帝的第三封信


亲爱的上帝:

    我是您所爱的马丁·路德。这几天真是我整个旅途最幸福的几天了!幸福到我都忘了要给您写信,还是米迦勒提醒了我。
    不然,你一定以为我被冻死了吧——我终于买了棉外套,身子一下子暖和了。没了“被冻死”的后顾之忧,我的旅程一下子充满了天堂的乐音。

    您知道吗,我第一站居然来到了维滕贝格的城堡教堂!
天呐,我当时贴上去的《95条论纲》,如今被他们制成铜牌,像荣誉胸章一样被钉在侧门上了。城堡教堂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让我又想起曾经在这里的日子了。


    那时候的维滕贝格只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城,遍布啤酒槽,镇上的居民都把啤酒喝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
    大家热衷买赎罪券,常常上教堂做弥撒。那时候,来到维滕贝格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我被放逐到这里度过了几年苦修的日子。
    谁知道,这座落魄的小城,居然成了改变我生命、改变基督教的地方。

    离开城堡教堂,米迦勒带我来到圣马利亚教堂。米迦勒说:“嘿,还记得你带领的第一次弥撒吗,当时你紧张的手都抖了。那时候你真年轻啊!”


   我想起腓特烈选候了,他真是一个智慧的人啊。

   如果不是他支持我再进修博士,如果不是他顶住罗马教廷的压力保护我,我可能落得胡斯在世时一样的结局。
好在胡斯只是死在了火刑柱上,而不是落在了地狱里。哈利路亚!

   回到这里,上帝,你知道的,一景一物都会触发我的感情。
   我从来没有想过,《95条论纲》会让我走这么远,当时是谁把它翻译成德文的呢?不过,万事都在您的旨意之中,叫爱你的人得益处。


   傍晚,我们在维滕贝格喝了一杯啤酒(米迦勒不许我多喝),我们驱车去了莱比锡——那个铁盒子还挺舒服,比马车舒服多了,建议您也来坐一坐。

   关于莱比锡——您还记得那场精彩的辩论会吗?
   7月27日,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和我的五位同事坐着三辆大篷车去了莱比锡。
那天,查理一世成了罗马神圣帝国的国王,教皇利奥气的跳脚,而我们在众人面前,为你的真理辩论!
是的,从始至终,我一直忠于你的真理,忠于你的教会。


   莱比锡的黄昏很美,阳光透过玫瑰花窗,折射出绚丽的色彩,路上的人们穿着新式衣服,戴着围巾匆匆而过。
这座城市沐浴在您的圣光之下,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和巴赫任职过的圣托马斯教堂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这里曾传出来自天堂的圣乐——《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

   请您代我转告巴赫,我用“照相机”把这两所教堂留在盒子里了——这是我送给他的礼物。
莱比锡的建筑和我那个年代已经大不一样了。混有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真像一连串极富变化不断转调的音乐呢。人们依然想念巴赫。


   好啦,我要回到学生时代了——我的埃尔福特,我回来啦!山峦、溪水、哥特式修道院……我回来啦!
   这座“尖塔之城”,还带着五百多年前的气息,我在埃尔福特大学修炼出来的演讲辩论的能力,真给我日后卷入改革加了不少力量。

   埃尔福特的学生们刚刚下课,我站在学校走廊里,他们从我身边走过,克制而又巧妙地开着玩笑,实在是太可爱了。

   在埃尔福特大学呆了一小会,米迦勒带我回到奥古斯丁修道院——如今里面已经没有修士了,人们把它变成奥古斯丁社团和基督教的会议厅。

   我悄悄的去看了看自己住过的隐修小屋,窗户还是小小的。
   刚好是迟暮,太阳的光泽笼罩着整个修道院,一如我以前每个黄昏祷告的日子。


   我的手抚摸过修道院的石墙,那冰冷而厚重的石头质感如同我凌晨两点所做的祷告。钟声、训练讲学的日子,与施道比茨修士探讨关于您的公义等场景一下子闪回我的记忆里。我的眼泪滴在了地上。

   我想念那些祷告与默想的日子——那些日子让我渐渐觉察,苦修并不能让我更接近您。
   苦修让我错过了很多平凡生活里的乐趣。


   在克雷默桥上,我发现日耳曼人极富情趣的一面。这座桥上的商店鳞次栉比,推窗便是桥下潺潺的河水。
   店里坐着匠人们,刻木雕、制冰激凌,色彩丰富却又不失美感。比起整座小城的石头建筑带来的庄严与肃穆,这些小物件和小店着实欢快不少呢!

   走在其中,好像能听见我亲爱的凯蒂的灵动的歌声那样,真是美妙!这次没和她一起来,实在遗憾!
米迦勒带我在街头吃了一份大烤肠,热乎乎的抓在手上,一口咬下去,配着美妙的冰激凌,冰火两重天一样,无比美味。我那走了许久有些瘪下去的肚子,终于得到了满足。


   亲爱的上帝,这几天的旅行一定会成为我最难忘的记忆。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我总是忽略这些风景,无意识的陷入回忆里去。
   如果没有曾经脏乱的维滕贝格,如果没有引导我得到知识与智慧的埃尔福特……就不会有我——马丁·路德引起的“宗教改革”。是在这里的日子,我被您引导与训练,拥有了那颗完成改革所需要的诚挚勇敢的心。

   谢谢当年您降下雷电暴雨,把我从埃尔福特去维滕贝格的路上救赎了回来。虽然无法与圣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的大光相提并论。
   但我确信那是您的旨意,让我免于受俗世之苦,而把你的话语带给俗世里受苦的百姓。


   得蒙您的保守,明天我和米迦勒要先去魏玛,再去艾森纳特——我的家乡,最后还要去法兰克福走走。估计在路上我又顾不上给您写信了。
   天使长米迦勒与我一道问候您!


爱您的马丁·路德(及 米迦勒)
      写于 德国
留在埃尔福特的最后一晚



写给上帝的第四封信


亲爱的上帝:

   我是您所爱的马丁·路德及米迦勒(他一定要我把他的名字加上去,说不然自己的存在感太低了。真是的,作为天使长,怎么能这么“贪图虚名”呢?)

   不过我真心感谢米迦勒。因他常常往返于您与众信徒之间,所以对德国很熟悉,如果不是他带路,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五百年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

   我还是很喜欢艾森纳特。但我的房子居然还在,真不可思议。不过它改成了纪念馆,有专人负责清扫和维护,但没人住在里面。


   他们把我以前住过的屋子和我离世所在的屋子放在相近的位置——这个设计深得我心——该让他们明白,有时候生与死也不过百尺的距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和漫长。

   纪念馆里到处都是我的画像,讲述我的故事,参观的人们点头称是。可我看出来了,那些家伙什么也不知道。
   人们都喜欢跟风,假装自己很懂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明白他们在纪念什么。

   是在纪念我这个胖子马丁·路德吗?是在纪念宗教改革吗?不,他们真正应该纪念宗教改革带来的结果——这正是他们日常所享受的——亲自向你祈祷,阅读《圣经》。


   他们不必再通过神甫、修士来告解、不再需要苦修、禁欲来寻找那被救赎被赦免的确据。他们只要翻开《圣经》,认认真真的念一段,就可以明白“真理”是什么。
   但他们却认为,自己如果不纪念,就会遗忘。遗忘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需要藉记忆和纪念来寻找自己的根。

   所有的记忆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也是短暂的。所以,要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并为之付出一生。
   即使我马丁·路德再伟大,如今也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画像。
   虽然您藉着我打破了宗教顽疾、重建了信仰,可是新的顽疾还是一点点长出来,人们并不会因为某个名人做了什么,去改变生命的轨迹。


   这些建筑还在这里,这些历史事实从未改变——人们再渲染、再瞻仰。重要的是,如果来到这里的人们,未因此而获得一种深入的思考,那么一切都与他们无益。
   他们只是知道了“马丁·路德”这个已经化在荒冢之下的宗教名人,却不能对我所讲、所追寻、以及我誓死捍卫的真理明白一分一毫。

   正如我百年前写下的那句话:“对信的人,一切有益无害;对不信的人,一切有害无益。”

   在魏玛小城,我看着飘在空中代表德意志民族的黑黄红三色旗帜,听米迦勒和我讲魏玛共和国的那十几年的短暂生命,随后那个名叫希特勒的小伙子上台,把世界搅得天翻地乱。
   犹太人——您与之立过圣约的民族,亚伯拉罕的血缘后裔,被追杀、在万国中抛来抛去。

那象征自由与正义的旗帜,一直遥遥的飘在空中。愿它此刻,不再只是一面旗帜。


   听罢米迦勒讲述的历史,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生活过的德国,经历战火的血洗,也曾血洗其他民族。伤痕累累,又在灰烬中站起。米迦勒说,好在那些教堂修旧如旧,还能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我这样雄辩而充满斗志的人,静默在此,不知讲说什么。啊,一切唯有您知道。


   这次德国之行,从柏林的纪念展,再引起改革的维滕贝格,
   一直走到我读书、苦修过的埃尔福特,
   最后来到我童年生活过的艾森纳特,

   此刻站在法兰克福,面对现代社会的匆匆步履。
   我也在短暂的几天里回忆完我的一生,走过我的一生。


   我花了63年走过的人生路,如今和我同行的人们只用十天不到的时间就走完了。
   观赏他人的人生实在容易,可是走过自己的人生,却没有这样轻巧啊。


   我抚摸着自己翻译过的《圣经》,为他们祝福,也祈求您祝福他们。
   还有许多趣事以及值得沉思的事,在这短短信笺中无法一一道尽。愿回来之后,与您详谈。


爱您敬畏您的马丁·路德
 及 米迦勒
      写于 德国
留在德意志的最后一晚



景点推荐


“城堡教堂”——维滕贝格


作为“宗教改革”开始的地方,这座教堂一定要去参观(有的人称为“王宫教堂”)。

站在城堡教堂前,回想那段以笔为剑的历史,以及马丁·路德在世的精彩辩论和各类解经书籍,一定会更深入的了解欧洲文明的兴衰变化。

除此之外,一定要买一杯维滕贝格的啤酒,坐在啤酒馆的落地窗前,与一缕阳光共度一个下午。

维滕贝格在马丁·路德时期就以生产啤酒而著名,喝一杯酿制了五百多年的啤酒,历史的厚重感都被你一饮而尽。


“歌德纪念馆”——魏玛
如果你喜欢德国文学,一定忘不了《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他们的创作者歌德——你一定不会陌生。去趟他的纪念馆,会让你离歌德更近一步。

魏玛是占据德意志文明半边江山的小城,歌德、席勒、尼采……都是德国文化里熠熠生辉的名人。

即使百年过去,在这座小城里,还是可以在空气中嗅到自由、正义与美的氛围。
同时,这里也是德国第一次尝试共和制的发源地,绝对不容错过。


资料来源:德国国家旅游局,2017年10月10日

http://mp.weixin.qq.com/s/Oy4WbGbpJQ8crdQYkeL0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