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德国,春光明媚,就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春之歌》里描绘的那样,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去年春天,笔者曾有幸漫步于波恩城美丽的樱花大道下,观赏一整天,任意地选一家樱花树下的咖啡馆坐下喝上一杯,和朋友们聊聊天。原本以为今年的春天,还能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回波恩赏樱,欢愉自在。谁能想到疫情却比今年的春天来得更快。疫情之下,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往日平凡生活的珍贵。
2020柏林的春天
波恩樱花树
相对自由的政府管控
如今,笔者被困在德国的家中,用“困”字其实不准确,这其实是个体的自由选择。德国政府发布的出行限制并不是完全禁止大家出门,而是让大家自行定夺:出门的理由是否得当?同行的是不是有超过一位以上的非家属人员?你是不是一定要出门?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往来的人,有跑步的,有遛狗的,有带着孩子散步的,有手牵手蹒跚的老夫妻,以及不知其目的走在路上的人,人们大多都拉开了一定距离。他们一定是非出门不可吧,应该也遵守了政府规定吧。收到小区管理员的邮件:此时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他人负责任。唯有理性面对,才能共渡难关。当然,欢迎大家到小区里的花园看看花,请大家注意保持距离。希望大家这段时间依旧过得开心快乐。
公园里隔开距离的人们
国家的体制决定了政府的管理方式,德国政府在如此境地之下还是必须赋予个体选择的自由,但这一切是在理性的氤氲里进行的。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此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两个信息世界
“困”在家中的日子,依旧可以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来自国内自媒体的信息鱼龙混杂,未知来源的一张图,作者未经思考写出的一句话足以让人们心惊胆战。当然最先被吓唬到的是国内的亲友,他们在那个信息世界里怎能不担心和挂念远在德国的游子们。为此,笔者会和他们说说一手的德国防疫政策,德国专家的分析,以及对这一切的理解。最后为了让他们放宽心,还需要发上几张证明目前生活环境是安全的照片。看着德国被感染的人数蹭蹭往上涨,笔者也不是没有心慌过。但是看看德国的媒体报道和专家座谈又如同用理性给心灵做了一次Spa,让紧张稍微缓解。比如德国病毒专家Christian Drosten教授之前每天或者现在每两天的半小时的电话采访,冷静客观地给听众阐释目前德国的抗疫思路,耐心地回答一些听众的问题。他的风格有点像国内的钟南山教授,理性严谨,说话掷地有声。当然,他前期有关民众无需戴口罩的观点引起来一些争议。德国总理默克尔除了发布正经的公务讲话外,也会定期录制简短的视频感谢民众的配合或者让大家保持耐心。甚至在她因为疑似进行居家隔离期间还录下了音频发布出来。广播里会播放人们在疫情下,被困在家里的时候怎么保持情绪稳定及心理健康的节目。如此种种让人感觉又处在另一个信息世界,一个试图让人镇静的世界。笔者有时会游走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不想被任一世界控制住,多角度观察事件总是有利于靠近本质,当然有时候也会有矛盾的感觉。这时只能冷静下来,理性地找论据,去支撑自己的判断,不管这个论据是来自中文世界还是德文世界,只要合理,即可成为拼凑对疫情认知的一部分。
一些温暖的事
疫情之下,身边也发生了诸多让人感觉温暖的事情。比如,老年人现在出门采购有风险,但又不习惯网上购物,那他们在需要生活物资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出现了年轻人给老年人提供帮买的志愿服务。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只要告知志愿者要采购的物品清单,一般当天或者隔天就能收到志愿者采购好物品。超市也有暖心举动,比如我家附近的一家超市就规定每天早上8点到10点是专属老年人的采购时间,让他们能在较低感染风险的环境下采购生活物资。一个社会对老年人态度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温度。志愿者们的对老年人的帮助会让我们在难熬的时候看到人性中的善意,并思考我们能用什么方式对他人和社会表达善意呢。因为现在德国药房很难买到口罩,一些好心人会自己缝制口罩,并写上鼓励卡片送给周围的邻居们。另外笔者经历一件事情是:提前一个半月预约了家庭专科诊所医生(非呼吸道或传染病科),眼看马上就要就医了,看到了新闻消息说:目前柏林大约有100家诊所因为接待过疑似患者停业隔离,或者因为是缺少防护物资被迫暂时关闭。去之前特意打电话和医生确认,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就医。医生说,不管什么情况,就算到最后一刻,我们医生都会在的。到达诊所后,我吃惊地发现,在疫情严重的时刻他们竟然没有任何防护,连最基本的口罩都没有。医生说,政府答应要送来的防护物资一直没到,每天他们都在努力询问哪里还可以预定到口罩和防护用品。虽然诊所不是一线,但每天需要接诊这么多人,他们会担心,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但这是他们的工作,患者需要他们,他们就在。笔者听完后很感动,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后来,德国有一些华人团体自发地给各个机构捐赠防护用品,雪中送炭,让不少德国朋友倍感温暖。不久后,德国媒体爆出,某家医疗公司早在1月和2月初就给联邦卫生部长施潘发送了政府需要进行防护物资准备的预警邮件,以应对新冠肺炎在德爆发。而卫生部长施潘当时并未做出任何回应。直到3月底他才承认因为漏掉了这两封邮件,未进行回复。这无疑也体现了德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低效率或者官僚的程序。疫情之下民众的安心和健康是对政府防疫工作最大的褒奖。
志愿帮新冠感染高危人群采购的宣传纸条
很多欧洲的文化机构在这个特殊时期都关闭了,但是艺术的触及却不会停下来。德国的一些文化艺术机构给观众提供了诸多远程观赏艺术项目的机会,比如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3月免费开放,慕尼黑室内剧院线上观剧,汉堡芭蕾舞团免费线上观赏芭蕾表演及一些博物馆的网上观展等。特别有意思的是,3月中旬笔者突然看到消息,几位因疫情被困柏林的大牌艺术家:郎朗、Avi Avital、Christoph Israel、Daniel Hope、Jacques Ammon、Max Raabe 临时决定在柏林音乐厅上演了一场没有现场观众的音乐会,现场表演则是通过德国rbb电视台进行实时转播,这样一个临时起意,让观众们足不出户就享受了一次音乐盛宴。如此种种,让人感觉即使在疫情之下,文化艺术依旧持续地滋养着心灵,让人积极地去面对困难。艺术是温暖人心的啊。
一场疫情席卷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怎么去应对它呢?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芸芸众生被随机分配在或恐慌,或悲伤,或感动,或平静的故事里,每个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经历都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相同,这些经历和主观的感受最终会汇聚到一起,融入到历史的长河里。作为普通人我们只管去感受,去记录,去互助,当然还有去判断。
我们离夏天不远了。
新冠时期柏林街头行走的老夫妻
2020年4月于德国柏林
专栏作者
苏静,洪堡学者、德国总理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