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上海国际艺术节 | 莫里斯·贝嘉现代芭蕾《魔笛》重现舞台,让莫扎特的每个音符灵动起来

发布时间:2017-10-26浏览次数:164

近日,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很多国际水平的艺术表演。昨日和今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就在上演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带来的芭蕾舞剧《魔笛》。   


▍《魔笛》—— 莫扎特的临终最爱

这部写于莫扎特生命临终之前的几个月的歌剧,是莫扎特的临终最爱。这段时间,贫困交加、精神抑郁的天才作曲家把对于光明与真理的全部渴望投入到这部童话改编的歌剧中。他亲自指挥了《魔笛》演出的第一场与第二场,甚至在临终前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并让人把闹钟放在床头,好让他凭借时间想象隔壁剧院《魔笛》开演的声音。乐圣贝多芬非常欣赏这部作品,他的3首大提琴变奏曲有两首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

而这部2017上海艺术节压轴大戏芭蕾舞剧《魔笛》,是现代芭蕾之父莫里斯•贝嘉付出心血最多的最爱遗作,也是唯一一部采用最全版莫扎特歌剧带人声音乐的剧作。

在莫里斯·贝嘉60年的编舞生涯中,他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他超过400部作品中,涌现了《火鸟》《春之祭》《波莱罗》《第九交响曲》等一系列经典,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芭蕾之父”。根据莫扎特歌剧改编的《魔笛》是贝嘉格外偏爱的一部。今年是莫里斯·贝嘉去世十周年,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复排了这部作品,并被九维文化带到上海,10月21、22日献演上海国际艺术节。

高雅与通俗、哲学与童真的完美结合

▍贝嘉把自己完全献给了这部作品

莫里斯·贝嘉很喜欢歌剧,在《魔笛》之前,他就常以编舞身份涉足歌剧领域。在布鲁塞尔、威尼斯和日内瓦,他曾参与《茶花女》《唐·乔望尼》《莎乐美》等歌剧的制作。虽然贝嘉常常说:“杰作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被违反的。”但他创作《魔笛》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谦逊而忠诚的翻译。贝嘉的创作基于1964年柏林爱乐录制的《魔笛》版本,谨慎小心地研究总谱,倾听音乐,阅读歌剧剧本,以肢体将音乐延续。他曾说:“在如此杰出的作品中,我不想悄悄塞进哪怕是最少的,我个人的注意力,或者另外添加信息。”

贝嘉去世后,吉尔·罗曼接任了洛桑贝嘉芭蕾舞团的团长,并致力于让贝嘉的经典作品重现舞台。“我想重新排演《魔笛》,是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莫里斯就把自己完全献给了这部作品,他用肢体动作来延伸了音乐本身。” 吉尔·罗曼复排的《魔笛》,延续了其1981年诞生时的恢弘,同时在灯光和服饰上进行更新,使得舞剧本身能保持先锋性和时代性。

艺术总监吉尔·罗曼在热身

繁琐精细的搭台工作在开演前三天就开始了,每天从早晨直至深夜。走进《魔笛》后台,一个红色的“狮头”极为醒目,让人误以为走错了地方。原来贝嘉芭蕾舞团早在1982年就把“舞狮”的表演形式融入了现代芭蕾,这样的中国元素将让中国观众感到亲切与惊喜。

贝嘉芭蕾舞团早在1982年就把“舞狮”的表演形式融入现代芭蕾

▍揭示存在于恋人之间的神秘谜团

在贝嘉为《魔笛》所写的导言里,他表达了自己对莫扎特这部天才制之作的赞叹:“《魔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它如一部幻梦剧一般,把我们带入童年如诗般纯净的仙境,而后又带给我们严谨而精确的启发。”

常有人问贝嘉,《魔笛》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是黑暗与光明的冲突?贝嘉最为推崇的是雅克·谢利的分析:“直到现在我才开始明白,《魔笛》的基本主题是两性的冲突,是存在于恋人之间的神秘谜团。男人和女人必须首先相互寻找,其次,相互发现。他们通过一系列测试克服自身困难,达到新的境界。”

孙佳勇饰演王子

在文化广场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在进行基础训练。一张中国面孔格外引人瞩目,他是扮演王子塔米诺的孙佳勇。曾在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舞蹈专业学习的孙佳勇,2009年赴瑞士,先后在瑞士苏黎世芭蕾舞团和巴塞尔芭蕾舞团跳舞, 2013年加入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如今已成为主要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饰演“暗夜女王”的伊丽莎白·罗斯以及另一位演员朱利安·法弗洛,曾在莫里斯·贝嘉时代参演《魔笛》。他们将为此次《魔笛》在舞台的重现注入更多灵魂。


孙佳勇饰演王子

伊丽莎白·罗斯(左二)将扮演“暗夜女王”

在排练厅,吉尔·罗曼一丝不苟地指导着每一个细节。他说,他不希望洛桑贝嘉芭蕾舞团成为一座博物馆,用来展览一门逐渐衰颓的艺术。他希望它能与时俱进,赢得新的观众,获得新的成功。



资料来源:
文字来源:上观新闻,2017年10月21日
作者:吴桐

http://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6871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