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6)

发布时间:2017-10-31浏览次数:328

我们抵达柏林,在柏林两日,首先观看德国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马丁·路德对于德国历史的意义。德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但马丁·路德绝对毫无争议地是德国民族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

德国历史博物馆马丁·路德与夫人画像

我们还来到柏林大教堂参观,在教堂内还看到马丁·路德及参与宗教改革的伙伴和支持者的雕像。

途经波茨坦,我们终于在30日来到了500年前宗教改革的现场——维滕贝格。今天的维滕贝格,已是一个欢乐的海洋。人头攒动,盛装喧闹,恍若行走在中世纪的街头。德国政府也因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而宣布全国放假。


我们第一站来到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的故居,这里前身是座修道院。当年的维滕贝格是座只有2000居民的小镇,统治者智者腓特烈决心把这里建成一座大学城,于是从各地引进教师人才,其中就有从爱尔福特引进的修士马丁·路德。1507年,马丁·路德首先成为这里修道院的副院长,随后在维滕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担任该校的圣经学教授。其间,他有一次短暂的罗马访问,对罗马教廷存在的各种贪腐现象了然于心。

故居前有马丁·路德夫人、还俗修女Katharina von Bora的雕塑

因为听说10月31日正式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德国总理默克尔会亲临现场,现场可能会安保封闭,我们提前来到了维滕贝格大教堂。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听到罗马天主教会在马格德堡教区周边大肆出售赎罪券,甚至许诺“钱在匣子里当啷响,灵魂就从涤罪所跳上天堂”时,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很快写下了战斗的檄文《九十五条论纲》并张贴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上。

据资料考证,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用拉丁文书写的,而原来张贴的教堂木门已与1760年烧毁,1858年换成了现在所见的青铜大门,上面刻着拉丁文的《九十五条论纲》。

这篇德意志历史上的著名篇章推倒了赎罪券的神学基础,提出“教皇无权赦免人的罪行,只有上帝才有这样的权力”,并直截了当地揭露教皇的敛财丑行。在面对教廷的口诛笔伐时,马丁·路德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他从《圣经》中找到了“义人必因信得生”的说法,以此质疑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

当500年前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之时,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变开启了。关于路德完成的这个转变,马克思评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与赵林教授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口

500 年前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大门, 现已从木门换为青铜大门,上面刻有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

我们还来到圣玛利亚城市教堂。这里是马丁·路德倡导的全基督教改革的发祥地。1521年,这里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新教徒礼拜活动;1522年,路德在这里宣讲了他的著名的布道;3年后马丁·路德在此迎娶了他的前修女新娘,他们一共生育了六位孩子。


维滕贝格的节日,也是所有信奉基督新教的人们的节日,今夜,维滕贝格,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专栏作者


张松

资深旅行达人
《阅读与行走在世界文明·系列书籍》作者
同济大学校董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
复旦国学同学会会长
上海『友朋会』会长


东张西望文章专栏列表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3)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4)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