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德意志 | 在严谨的德国挑战生活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11-02浏览次数:184

我有幸受学校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资助,于2017年1月10日赴德国美因茨大学有机化学所交流访问。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无论是遇到的人、学到的专业技能,还是经历的事情、看过的风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希望在交流结束之际,能记录下在德国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大家,也给自己作个纪念。

向导师学习科研精神

我的国外导师Holger Löwe教授,是一位在微流体领域有很高影响力的教授,也是最早投身这一领域、并延续至今的学者之一。最初了解到Löwe教授是通过化工系的讲座,我发现他做的工作与我的博士课题有很大的关联性;第二次则是在越南举办的一次微流体的国际会议上,当时他的报告针对离子液体与微流体的结合(也是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提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理念,并做出了非常有趣好玩的结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续在我自己的文献调研中,我也追踪了他更多的工作,深深崇拜于他独特的科研想法,和先进的微流体、化学反应设备技术。因此,当我有机会参加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联系了Löwe教授,并幸运地获得了他的支持。

在去德国之前,我们已经通过一次当面和多次邮件交流,确定了此次访学的科研主题——微液滴中的电化学。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的方向,我们首先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并希望在我访问期间能通过实验实现这一想法。此番安排使我得以独立承担项目内容,而非单纯辅助他人,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思考的机会。由于实验室在之前就已经将实验设备和药品准备就绪,所以我在抵达德国的当周就开始了实验。我跟上实验室的节奏,早上八点到实验室、下午四点离开,虽然工作时间相比国内较短,但时间利用得非常高效。访学期间,我一步步完成了微通道中Janus液滴的制备、离子液体的合成,成功将常规大的电解池体系用微通道中的小液滴代替,并在微液滴中进行了Fe2+/Fe3+体系、Ferrocene(二茂铁)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完成了项目初期制定的目标。项目结果目前正在整理中,预计会发表论文1-2篇,会议Poster 1个。

除了上述实验上的成果,对我来说更大的收获是在与Löwe教授及实验室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学到的良好科研思维习惯。Löwe教授虽然年龄已高(接近退休),但他非常平易近人,每天和我一起讨论,甚至手把手教我一些没有接触过的实验技能、帮我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小问题,可见他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而对我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近距离学习他多年来养成的优秀科研思维、习惯,收获不可谓不大。比如,当遇到微流体实验普遍遇到的问题——微通道堵塞时,他都会非常有耐心地将装置逐个拆开、分别检查直到找到堵塞点,并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再比如,当电化学检测信号比较奇怪的时候,他会逐步降低体系的复杂程度,直到变成空白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而当我拿到自认为满意的实验结果,认为项目目标已经达成时,他则理性地建议我再换一个体系做验证,才能使得结果更有说服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我非常感激能遇到这样一位每天和学生一起实验的教授,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是我这次访问最重要的收获。

微液滴中的电化学实验平台

另外,德国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培养,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德国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固定的导师,而是需要一边完成既定的课程,一边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三个为期三个月的实验项目。以化学方向为例,他们可以选择在高分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不同部门做三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申请去国外大学做相关研究。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硕士生对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如果他们进一步读博,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而如果毕业后直接工作,也会对化学领域的大方向有个把握。国内的硕士生培养更像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在这一点上或许可以借鉴德国大学的做法。

从身边感受城市魅力

众所周知,欧洲人是很重视生活的,他们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德国,人们下班时间很早,再加上周末不工作,留给私人生活的时间就非常多。我也曾好奇过,他们下班时间一般用来做什么?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或业余活动,会在其中花费较多时间;另一方面,得益于欧洲国家较小,家人通常都住得很近,所以欧洲人的大家庭观念比较强,也会经常组织家庭聚会。

充足的自由时间,也让我将整个生活节奏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我非常享受傍晚时分在空旷的田间小道上跑步,德国设有专门供骑行、跑步、散步的小道,景色宜人,且一路通畅;我也很享受在周日给自己做一顿大餐,在巨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中解放味蕾;我更喜欢在周末选择一个或近或远的地方,坐火车去旅行,在我喜欢的欧式街道上欣赏那些建筑与风景的美。

德国的每个地区都相距不远,但几乎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每个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非常具有吸引力。正如我所在的美因茨,虽是一个小型的城市,但也仍然充满了不一样的风景,整个城市散发着一种静谧而又富有深厚底蕴的魅力。除了德国的慕尼黑、新天鹅堡、海德堡等景点之外,我还坐了四个小时的火车前往了心驰神往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和无处不是风景的巴黎街道,使我深深地为这座美丽浪漫的时尚之都倾倒。这些旅行,是我交流访问中最难忘的亮点。而更重要的是,旅行的意义不仅限于眼下的美景,还会让人更多地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给人一种更加平和乐观的心态。

美因茨大教堂

由细节参悟生活哲学

在德国生活的三个月,各种各样的见闻让我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新鲜感。

首先从实验室说起。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Löwe教授和实验室的同事Julian分别对我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和操作方面的培训。实验室除了备有灭火设施、紧急喷淋设施等化学实验室通用设备之外,他们会真正做到每隔一个月都仔细检查一遍所有安全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另外,他们专门设有夜间无人看守的反应实验区,用来进行24小时甚至更长的实验。实验室顶部有感应烟雾并能自动灭火的传感装置,底部则设有自动检测地面是否有水的传感装置,这样先进的安全检测预防设备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这对于需要做长时间反应的化学实验室确实非常重要。此外,实验室所有药品摆放非常正规,分类仔细、明确。并且由于办公区域和实验区域相邻,实验室会严格控制不能有任何药品进入办公区。平时操作时如果有没能注意到的细节,实验室同事都会友善地提醒我:比如从一个地方取药品到另一个地方,手应该托住瓶底而不是拿着瓶口;比如废液收集桶放在有负压的地方时,需要将拉门紧闭才能起到防止废液挥发到空气中,等等。细节虽小,但在化学实验室里小问题往往有大隐患,德国大学在方方面面的规范、注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喜欢与周围的人交流,或是留意街上有趣的事情,往往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在德国,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人们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在我所见之处几乎从未见到闯红灯的行为。再加上德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分开设置,所以不管是自行车还是行人都井然有序。当然,德国的公共服务设施也非常完备,充分考虑残疾人群、老人、小孩的所有可能需求,除了路上有专门的残疾人通道,所有的公共交通都备有轮椅或者婴儿推车的上下车通道,所以经常能在街上看到老人、父母带着婴儿出行。在德国出行总能让人感到当地人的善良友好,每次问路对方都尽其所知地帮我解答,更让人感动的是,如果他们不清楚,则会主动掏出手机帮我查询,直到可以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另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是一次在美因茨的街道上看到几名乞丐,那是一家人(丈夫、妻子以及他们的狗),安静地围坐在那里乞讨。让我吃惊的是那位妻子手里捧一本书,一边抚摸着身边的狗,一边专注地阅读。他们虽在金钱上并不富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

与不同的人的交流更是让我了解到生活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对生活的理解也有很多种。二月末,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新天鹅堡的短途旅行。那是一个15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除了两位意大利人,其他人均来自不同的国家。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因为见到了美如仙境的天鹅堡,更重要的是让我结识了这样一群迥异却可爱的伙伴们。比如我们的队长,在俄罗斯完成了本科学业之后,自己决定来德国学习。虽然德国大学的学费便宜,但是生活费还是需要自己负担。第一年,她先是在寄宿家庭一边当babysitter,一边学习德语、准备入学考试。而进入大学之后依然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从她的话语可以看出她的独立坚强,尽管也会面临来自父母亲朋的压力,但她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再比如新加坡男生Steven,一个对中国比我自己懂得还多、对德国比当地人更熟知的大男孩,永远那么热情,活力满满。他喜欢探索冒险,走过了世界许多地方,有一种可以与任何一个陌生人快速拉近距离的本领;还有做过银行文秘、舞蹈老师、销售人员等各种工作的巴西姑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享受当下;还有充满各种奇思妙想、对小米手机情有独钟,一直拉着我学习中文读音的乌克兰小伙,以及美丽温柔的哈萨克斯坦女孩,对中国充满好奇心、正在学中文的意大利姑娘,等等……与他们交流,我时而觉得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多彩,时而又会觉得,虽然我们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但想法竟可以如此共通,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而另一方面,与他们的交流既帮助我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惯,也使我透过他们的眼光,了解国外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在他们眼中,中国在影响世界格局方面的地位非常重要,比如谈及川普的一系列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些影响。他们也很喜欢中国的一些品牌和产品(比如小米手机、手环等),对中国的很多方面都非常感兴趣,问了我很多细节,这也让我为祖国自豪。

和新天鹅堡短途旅行的小伙伴们在一起(右四红衣服女生为作者)

此次德国的访问之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在实验室和从教授身上学到的种种好的科研习惯和素质,以及从周围不同人身上学到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之外,我最大的收获主要还有两点:

①  眼界更开阔,心态更平和,学会注意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拘泥于无关紧要的小事。我很喜欢欧洲人工作和生活分开的理念,即便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依然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可以转移注意力。当然,这要基于工作高效的前提;

②  更加乐于去面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挑战和变化。当一个人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待久了,便会不喜欢变化和挑战。而在德国的独立生活,让我有机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变化和难以预知的挑战,比如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深夜迷路在空无一人的小路上,比如一个人去巴黎遇上错过火车等各种意外情况,这些经历使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也使我期待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无谓的焦虑。

非常感激学校提供的资助,感激导师的支持以及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度,让我能有机会去学习和感受不一样的科研与文化;也感谢接待我的国外导师和实验室同学,无论是项目安排、实验或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无微不至,能遇到这样一群人,实在是我的幸运。

- - - - - - - - - - - -

文本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白琳同学接受“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赴德访学归来后的总结报告。“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4-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12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


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2017年10月27日
文本来源: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白琳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https://mp.weixin.qq.com/s/eG1BC9e6LInzk3dLiIw5cw?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