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维滕贝格

发布时间:2017-11-02浏览次数:384

10月31日早上,我们再次来到维滕贝格大教堂,因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其他政府首脑的到来,教堂周围实施临时警卫关闭措施,非常遗憾我们无法进入教堂内部。但在这特殊的日子,我们与德国人民一起聚集在维滕贝格,向这位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铸造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维滕贝格大教堂,今天全德放假一天

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之前,其实是位名不见经传的修道士和教授,但他的神学基础非常深厚,辩论功力也非同寻常。他张贴这《论纲》的初衷并非是要书写一篇“战斗檄文”来质疑天主教的权威,更不可能想自创宗派。他只是对那些关于“赎罪劵”具有“善功称义”作用的宣传感到愤懑不平,所以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来进行相关神学学术问题的讨论。

当时的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一开始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以为是一个醉汉的胡说八道,或者是又一次稀松平常的“修士吵架”。

实际在写就《论纲》的当时,马丁·路德刚经历完痛苦的信仰挣扎,他公布这些陈述的本意如其引言中所述,仅仅是作为学术辩论的出发点,即所谓《论纲》,而非政治纲领,为的是改良罗马教会而非进行对抗式的改革。毫无疑问,对罗马教会权威的公然挑衅的宣言性效果并不合马丁·路德本人的意愿。他说:“我只点了一把火,但是所用的是真理的语言。”但由于他的主张符合当时对罗马教会普遍不满的市民阶层和新兴贵族的利益,尤其获得当时萨克森选侯“智者”腓特烈三世的支持和信任。马丁·路德也乐于为各方诸侯所用,只要他们能够为他提供保护。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从生产力层面看,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对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印刷术的发明帮助改善了抄写文本产生错误的情形。很快,有人就把《九十五条论纲》翻译成德语并印刷发行,马丁·路德的名字在两个礼拜之内就传遍了全德国,路德很快就从一个小修道士成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大多民众的赞成支持态度,路德成为德国的民族英雄。

维滕贝格马丁·路德故居前时任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像,1486~1525 年在位,绰号“智者”,马丁·路德的主要保护者

10月31日这天的纪念日,德国除了全国放假以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之外,同时在全国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而维滕贝格更是最重要的活动地,人们纷纷穿上中世纪的盛装,载歌载舞,一派热闹的嘉年华氛围。

我们于10月31日下午告别维滕贝格,来到文学、音乐之都莱比锡,来参加“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庆典的一场活动。

莱比锡从罗马时代开始就作为南北和东西两条商道的重要交通要塞而繁荣。而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就是在莱比锡发行的。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巴赫、门德尔松等音乐巨匠生前大展才华的音乐之都。

为了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莱比锡著名的圣托马斯教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了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

圣托马斯教堂也因巴赫而闻名于世。巴赫从1723年开始就在托马斯教堂担任合唱团指挥家直到1750年逝世,并下葬于此教堂祭坛前的一块铜板下。他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也都是在此完成的。而门德尔松更是追寻巴赫的足迹,也曾在圣托马斯教堂执上音乐指挥之棒。当然,托马斯教堂的少年合唱团已成立800多年,是以成立最久并口碑最佳而蜚声世界乐坛。

圣托马斯教堂门口巴赫雕像


圣托马斯教堂

10月31日晚上,乐队的现场演奏效果极好,指挥激情澎湃,合唱团的男女高音、中音此起彼伏,近千名听众无比享受。清唱剧演绎了“我主耶稣”的救赎和“圣徒保罗”的追随;通过清唱与音乐曲调的变化,传递由异教徒、传教士到忠诚传教士转变的过程。音乐的力量在空灵的教堂中回荡,仿佛能穿透高顶升入上天,好几次的雄浑合唱乐让我们内心沸腾。

莱比锡对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下篇聊。



专栏作者


张松

资深旅行达人
《阅读与行走在世界文明·系列书籍》作者
同济大学校董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
复旦国学同学会会长
上海『友朋会』会长


东张西望文章专栏列表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3)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4)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5)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