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莱比锡

发布时间:2017-11-04浏览次数:575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颁布之后,马上就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两周之后,马丁·路德也从名不见经传的修道士变成了整个欧洲家喻户晓的人物。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才一改前面轻视的态度,采取先礼后兵的对策,派了一些有学问的神学家来与路德辩论。

罗马教皇利奥十世

1519年,罗马天主教廷代表约翰·厄克向马丁·路德发出挑战,要求在莱比锡辩论“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力问题”。路德几乎是欣喜若狂地接下了这份战书。

厄克是天主教主要的辩手,他刚在维也纳和博洛尼亚击败了那里的改革派,意气风发,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战胜路德。而路德也信心满满,因为他相信自己深厚的神学修养和辩论能力。

7月4日,这场精彩的世纪大战在莱比锡乔治公爵的私人官邸的宴会大厅拉开大幕,记录这场辩论的书记员,详细记录下了当时辩论的情况,以及两位辩手的音容。

厄克的套路,是要逼迫对手说出一些证明路德是异端的确凿话语。他一再把话题引向瓦尔登派、威克里夫、波西米亚等这些木已成舟的问题上。当路德绕不开这些问题时,群众就会陷入激动,为即将分出胜负而激动。

莱比锡原乔治公爵私人官邸,现市政厅

这场辩论无法证明谁输谁赢,但仅就辩论本身而言,路德稍处下风。厄克的目的达到了,他迫使路德表明自己的态度,随后到来的必然是教皇的一纸训令,路德马上会被打成异端。在厄克的立场看来,自己又为世界清除了一个洪水猛兽般的危险分子。厄克的诡谲不仅体现在辩论席上,他还利用辩论的胜利,把德意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路德身上,使他成为一切不满情绪聚集的中心。

这场辩论对于马丁·路德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让路德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存在什么不足,审视自己是否偏离了最初的思想。虽然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他是带着焦虑而忧伤的心情回到维滕贝格的,但在身边支持他的伙伴们的激励下,路德马上振作起来,更系统、成熟地把自己的思想完善起来。

这场辩论是路德与天主教彻底决裂的开始,双方的仇恨已经再无和解的可能。不过,路德证明了一件事:有时历史偏偏不会记住胜者,有时失败者因失败而更显崇高。

莱比锡对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非常重要。这里的尼古拉教堂是宗教改革后改建的标准路德教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一改天主教堂阴暗、神秘的气氛,整体明亮简洁,形似棕榈树的柱子喻意和平,天花板上的浅绿色植物浮雕让人感觉亲近大自然和平等,淡黄色的靠背长凳让人心生亲近。而整座教堂只有一个耶稣神像正契合了马丁·路德提出的: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耶稣,唯独恩典的基本观点。



专栏作者


张松

资深旅行达人
《阅读与行走在世界文明·系列书籍》作者
同济大学校董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
复旦国学同学会会长
上海『友朋会』会长


东张西望文章专栏列表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3)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4)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5)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6)

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维滕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