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日记来自赴德研究志愿者修罗瞳,现在在海德堡大学医院转化肺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巨噬细胞在黏膜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最近几篇我想写一写分别在德国和中国实验室做基础研究的差别,从语言,工作,文化和环境等各方面探讨下。
语言篇
如果没有曾在非中文国家工作或生活过的经历,那么语言是是出国后的第一关。我也是出国后才明白流利的外语为何是申请博士生项目的必然要求,导师选择我恐怕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我流利的英语吧。如果英语不过关,就没法听懂教授的指示以及组会的内容,无法与同事交流课题,没法开展相关工作,更别提参加研讨会和博士课程,与其他成员用英语雄辩了。尽管在学术界,工作语言皆是英语,但身在德国,生活语言必定是德语。根据所在实验室的不同,英语的运用程度也差别甚大。国际化程度高的研究所,比如EMBL等,工作语言日常交流等均是英语,当然管理部门还是需要部分德语,毕竟要与德国供货商打交道。而在国际化程度次之的实验室,德国人仅会在与你交流的时候用英语,其余时间均是大段大段的德语。氛围比较开放友好的实验室会考虑到在场的你不会德语,将闲聊转换成英语;而不甚友好的实验室会在与其他同事交流课题的非正式会议时也用德语,让站在一旁倾听的你茫然无措。不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室氛围就不太友好,午餐时段大家全用德语闲聊,不会德语就完全无法通过交流增进感情。也曾有善良的德国人尝试改变这种局面,然而最终寡不敌众;也曾有性格开朗的外国人尝试打破这种僵局,然而给他办的送行会上,大家还在用德语交流;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德国人初来时也感受到了这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冲击,然而最终还是被同化。
实验室楼顶住着的鹦鹉在圣诞假期间飞到我办公室的窗外歇息
在德语占主导地位而同事们又不那么友好的实验室,身为所里为数不多的外国人很快就会感到边缘化。与在一层楼,而在工作上无甚交集的同事,一年可以不说一句话。与每日见面的同事点头打招呼,也感觉距离很远。这让我总是想起国内实验室的情景,身处同门,实验加班,互动颇多,中午吃饭,周末玩乐,好不热闹,大家都有极强的归属感。也曾有德国博士后在国内实验室做过研究,虽然最后因为工作不顺而离开,但她却非常喜欢在中国的生活。
话说在德国虽然人情淡薄冷漠,但大家对待工作都是一丝不苟,谈合作项目时大家都秉承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并不太在意裙带关系或者蝇头小利。曾听一个英国人谈起,他在德国市政厅办理材料时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差点儿吵起来,尽管场面一度非常尴尬,那个工作人员最后还是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好一切。此事若是发生在英国,那个工作人员可能会把材料往后随手一扔,然后睁眼说瞎话的告知他,材料丢失,补全后再来。一般德国人处处均按章程办理,虽然效率低,但有法有度。
圣诞期间会议室里的小型聚会,同事会带来自己烤的各式小蛋糕和圣诞饼干
工作篇
总的来说,德国这边的工作节奏比国内要慢很多,周末也不提倡加班,所以课题进展和发文章的速度与国内相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会议或者实验可以因为关键人物休假,推迟两周至一个月。但神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提前至少一周把实验安排好,然后又在当天按计划进行,这让在国内习惯打游击战的我不敢想象。
在国内,虽然最初我也有各种计划,但通常会在当天因为试剂不足或紧急任务推迟计划,久而久之,我也就不计划了。但在德国,大家上下班时间都比较规律,没有人泡或睡实验室(至少我实验室没有,老板也不提倡)。如果工作量太大,同事都会尽量帮忙,但至少要提前三天预约,这时常让探索一个新颖但并不稳定的实验技术的我相当茫然无措。但很明显这确实是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同事们会提前把任务记录在日历上,我也可以提前准备相关方案并与小老板讨论,预定各种试剂,当天的工作自然更加高效,而不需要通过加班加点来补偿。
其实万事提前计划这一点在德国的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常规检查去看医生,修理房间的百叶窗,在租房协会咨询律师,都要提前打电话预约,非紧急情况下,一般需等待三天。完全不存在国内那种打一通电话,下午或者次日就可以解决的情况,更没有出钱加急之说。你再怎么出钱,也抵不上别人要休息。
这个习惯导致我跟朋友约会也经常提前至少三天,或者一两周敲定。外国朋友表示我这一点上很像德国人,(虽然也不是所有外国人皆如此)。但某些在这儿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却不习惯我在周二约下周末活动的行为。这种提前计划让我对未来生活有所期待,但如果没有按计划发生,往往又会产生失落感;同时也导致我常常不会前往临时邀约。所以国内做事普遍机动性更强,擅长游击战,而德国则倾向于周密计划,主张持久战。
图1 基本每个德国人都有的一本日历,(当然现在也流行用电子版的),工作生活中每时每刻的计划他们一般都会写在本子上。预约的时候,他们一般都先查看日历本再回复。
关于这一点,在去年与一位精通中文的匈牙利人交流时,我也有所感触。他曾在中国学习工作了十年之久,曾在匈牙利驻中国大使馆当过参赞,后来用他精通中文,英文,德文和匈牙利文的能力帮助中欧两国企业在外国开展业务。我问他为什么回到欧洲,他说他还是更喜欢与外国企业合作。与中国企业合作时,有项目时就发工资,没项目时直接没钱拿,而一有工作找到他时,就是紧急任务,让他马上完成,这让他不太能接受。在他看来,理想的保持长期合作的状态应该是:没项目的时候少付一点工资,这样好让他有所准备,知道这家企业可能临时会有紧急任务。否则他就去接别的项目,别的工作在手时,自然无法承接加急任务。
德国这边实验室设备的高大上程度也层次不齐,具体看研究所的资金来源是否充足。人少钱多的实验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操作台,配备办公桌和电脑等设备,甚至可以因为实验需要申请购进新仪器;而缺少资金的实验室则可能比较拥挤,大家都挤在同一间办公室或实验室使用自己电脑办公,甚至购买二手古董细胞操作台。
图2 我工作的细胞操作台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 RiG赴德研究,作者 修罗瞳,2020年1月10日。
https://mp.weixin.qq.com/s/fTnlK2na-ZoIJY9ZUv42iQ?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