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两地同济和宝隆医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5-24浏览次数:255

新冠疫情肆虐武汉期间,每天的抗疫新闻几乎都有武汉同济医院的消息。这熟悉饿名字和医护人员的风险故事,都让我想起德国医生宝隆,想起武汉同济医院与上海很深的渊源。


打开同济医院官网,医院介绍里是一张大胡子外国医生的照片,第一句话就是“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

宝隆(Erich Paulun)出生于1862年,2岁时父母患肺结核双双去世,他不幸成为孤儿。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宝隆参军后在军医学院学习。19世纪80年代,他在德国海军服役期间随军舰到访上海,亲眼所见老城里极差的卫生条件,流行病和瘟疫肆虐,穷人缺医少药深受疾病之苦。宝隆深受触动,在随伊尔底斯号军舰返航时,他写信给常驻上海的德国医生策德里乌斯(Carl Zedelius),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希望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和知识为中国的穷人办一家医院。


这位精力充沛的德国医生是个行动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先回国进修学习,到两家医院工作提升外科医术,同时也为筹建医院积攒资金。


1895年,宝隆再次来到上海,先担任策德里乌斯的助理,并于1899年在策德里乌斯去世后接替了他的工作。同年,他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冯沙伯(Oscar von Schab)成立了上海德医公会,随后在白克路静安寺路(今凤阳路南京西路)买了一块地,终于开办了收治中国穷人的“同济医院”(Tung Chi Hospital)。同济近似上海话里“德国“的”deutsche”,也有“同舟共济”的寓意。


根据1909年4月3日英文《北华捷报》报道,这家成立于1900年的医院开始只有几座从德国军方购买的白铁皮房子,十分简陋。


1901年,医院用来自中德人士的捐款建起一座红砖建筑。


“一楼有一间药房、几个储藏室、门诊室、仪器室和手术室。主要的手术室有三张手术台,并配有 消毒器、器械箱、洗手池,实际上配备了现代无菌手术所需的所有条件。手术室外面有一个设备充沛的仪器室,外面是一个装有电灯浴的小房间,用于治疗风湿病人。此外,还有其他电气设备。大楼另一端的主药房与门诊室相连,德国医生每晚在这里慈善义诊50到70位病人。楼上有12间供中国付费病人使用的房间,男女病人各6间,”1909年的报道写到。


同济医院对病人“区别对待”--租界里的穷苦华人可享受免费治疗,而德国公司的中方雇员看病需要支付费用。医院得到时任德国总领事克奈佩(Wilhelm Knappe)、上海道台和一些华商的捐助,包括叶澄衷、朱葆三和虞洽卿。


不过世事难料,1909年宝隆医生英年早逝,年仅47岁。“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以示纪念。遗憾的是,昔日宝隆医院的建筑多已不存。1927年,国际饭店设计师邬达克曾负责医院的新楼。


宝隆医院历史照片


有意思的是,1926年邬达克还设计了另一家外侨捐建的医院-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落成时。匿名出资的美国富商用两名医生的名字为宏恩医院的两间病房命名,以表达他“最崇高的敬意”,其中一位就是宝隆。


邬达克设计的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


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宝隆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07年10月1日,这家得到中德两国政府支持的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宝隆担任首任校长,德国领事和上海道台都出席了仪式。


由于医院用地有限,1908年医学堂在今复兴中路购地,邀请德国建筑师Carl Baedecker设计新校区,1912年又增建了工学堂。在动荡岁月里,这所学堂历经多次起伏变迁,最终发展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是今天的同济大学。1913年1月3日,《申报》在头版刊登“上海同济德文医工两科大学招生广告”



上世纪50年代,宝隆创办的医院和医学堂迁往湖北武汉,留下的院址转交给第二军医大学使用,创立了长征医院。如今,长征医院在院史中专门介绍宝隆医院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长征医院


在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位于复兴路的校园里,德国建筑师设计的红砖古典建筑犹存,如今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楼。



而在位于四平路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校史馆里,宝隆医生的雕像就在入口处,仿佛仍在散发着他的热力、生命力和阳光,迎接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


而迁往武汉的医院和医学院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其附属同济医院。新华社2月20日刊登的同济医院战疫报道里提到,武汉同济医院的院训“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也是全国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战胜疫魔坚定信念的写照。来自国内顶级医院的35支医疗队成建制接管病区,同济医院成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


这35支队伍中也有来自同济医院创办地上海的医疗队,他们与武汉同济医生一起真正地“同舟共济”。相信宝隆医生看到这一切,也会欣慰地为中国医者点赞吧。




1909年3月6日《北华捷报》关于宝隆医生逝世的报道


“大家都非常遗憾地得知宝隆医生去世的消息。他几天前因感染伤寒被送往共济医院,因为肾脏并发症,他于昨天凌晨4点死于尿毒症。


几年前,他创立了一家面向中国人的慈善医院,后来又创办位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的中德医学院。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他首先是一名外科医生。众所周知,宝隆医生的昵称‘大宝医生’是对他的医术和勇气的称赞。宝隆医生的敏捷和决断力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无论天气好坏,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为了病人而随时待命,对待免费病人和有钱病人一视同仁。许多他的穷苦病人都能说出宝隆医生所做的善事,他会为病人急需的假期资助费用,对病人耐心照顾。就在他去世前不久,宝隆医生还说希望再活20年,以便继续从事他所奉献的职业。”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月读上海,2020年2月22日,作者:乔争月。

照片来源:张雪飞,乔争月。

https://mp.weixin.qq.com/s/PSzCM1heYpZ4O4EhRLcxYw?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