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 | 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沃尔姆斯

发布时间:2017-11-14浏览次数:429

我们离开埃尔福特,经过传播马丁·路德新教思想的魏玛,再来过温泉之城巴登-巴登,穿过迷人的黑森林,来到哲学家之城海德堡。

从海德堡往西约一小时车程,我们冒雨来到安静的、几乎没有游客的沃尔姆斯。沃尔姆斯是德国历史上七大宗教中心之一。

前文说过,罗马教皇宣布对马丁·路德革除教籍却被路德回击,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就只有求助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查理五世。当时查理五世为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正谋求教皇支持,为此,他不得不出面捍卫罗马教廷。于是他就要求马丁·路德到沃尔姆斯的帝国会议上来宣布放弃或重申其原先的立场。

这无疑是风险极高的陷阱,100年前胡斯就是因为奉召到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上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而被判为异端,最终被送到火刑架上烧死的。马丁·路德明知凶多吉少,却凭藉着内心坚定的信仰和无罪的信念,毅然前往。他在行前对身边劝阻他前往的人说:“哪怕沃尔姆斯的魔鬼如同房顶上的瓦片一样多,我还是要坦然前往!”

这时候的马丁·路德已名满天下,这场会议也吸引了各个国家的路德支持者,除了德国各地,还有西班牙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纷纷涌向沃尔姆斯,而且沃尔姆斯的人们也打开城门夹道欢迎他,马丁·路德俨然就成为凯旋的将军了。这些支持路德的人倒不一定因为路德的主张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而是他们觉得应该支持一个敢于对教皇说不的人。

1521年4月16日上午11点,马丁·路德和他那浩浩荡荡的支持者队伍到达了沃尔姆斯城门外,下午四点,路德从住处赶往会议厅。原定会议厅是沃尔姆斯大教堂,但因旁听的人数实在太多, 只好移到教堂旁边富商的花园里。 街道两旁和附近房屋的窗户里挤满了围观者,那些年轻的支持者甚至爬上了屋顶,想一睹路德真容。

沃尔姆斯大教堂,原定 1521 年查理五世召开神圣罗马帝国宗教会议的地方

教堂门口青铜模型

教堂内饰 标准哥特式天主教堂风格

主祭坛依旧金碧辉煌

玫瑰花窗与眼花缭乱的浮雕

教堂内有讲座信息
有意思的一个叫“马丁·路德与亚瑟·叔本华”
还特意标明:路德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堂内免费拿取的《圣经》,这相比当年罗马教廷规定非神职人员不得私自阅读圣经,已天壤之别,这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成果。

教堂内有中教堂的木制模型,1521 年的会议原定在此,因旁听或说马丁·路德的支持者太多,只好转移到旁边的花园里。

教堂后面是座美丽的花园
据说原属一位富商所有

所有房屋现都已毁


这次天主教再次派出厄克和教皇的钦差大臣阿莱安德来和路德辩论,有了莱比锡辩论的经验,路德表现更加稳健。他慷慨陈词,表述了自己的神学观点,他最后说:“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话,因为违背良心行事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危险的。愿上帝保佑我。阿门!”

路德的第一回合抗辩无懈可击,查理五世决定,4月18日下午继续再审。

18日下午四点,路德表现得更加活跃,陈词也更富有煽动性。他说:“我并非说我前面的许多诸侯有必要听我的教导和告诫,但是我对德国应负的责任不允许我承认错误。我愿把这些话献给最尊贵的陛下和各位诸侯,我恳请你们不要让那些非难我的人凭空战胜我。”抗辩到最后, 路德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这就是我的立场, 我只能站在这里! 上帝助我, 阿门! ”

抗辩结束后,查理五世召开闭门会议决定路德的命运,而路德在离开发言席后,马上离开会场, 逃出了沃尔姆斯。 结果正如路德和朋友们所料, 会议宣判路德违法, 下令逮捕路德。

当时各位诸侯的态度大致分为两派: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勃兰登堡选侯反对路德;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选侯、莱茵巴拉丁伯爵支持路德;其他教区主教和诸侯的态度则比较模棱两可,他们一方面畏惧教皇的权势,一方面又希望借路德之手摆脱教皇的控制和压榨。

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萨克森选侯“智者”腓特烈三世把路德安置在瓦尔特堡保护起来了。在那里,马丁·路德干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把《圣经》从拉丁语翻译成德语,又借助当时兴起的印刷术,从此,识字的德国人不再需要罗马教廷和神父,直接和上帝交流。从此,宗教改革已不可逆,马丁·路德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

马丁·路德抗辩之处,鞋子雕塑就是当时路德站立的位置。就是在这里,他掷地有声地发出: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站在这里!

不远处的市中心,有一组 1856 年建成的雕塑,完整地表现了整个宗教改革的历史。主角是马丁·路德,改革的先驱、改革的支持者、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栩栩如生表现出来了。

改革主角马丁·路德

关于沃尔姆斯会议的浮雕

在海德堡附近还有一个地方叫施派尔,这是公元之初罗马帝国边疆军团驻地。施派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整个德国最大的天主教堂。这里也是后来神圣罗马帝国召开帝国会议的主要会址,据说在此召开过 50 多次帝国会议。

在 1529 年在此举行的帝国会议上, 因支持马丁·路德而形成的新教教徒集体抗议退场,被称为: “抗议者 Protestant”, 从此新教与天主教分裂。 引发了著名的宗教“三十年战争”。

施派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内部

经过天主教与新教两派势力的“三十年战争”,双方终于精疲力尽,最终达成“教随国定”原则妥协。从此新教自成一派,天主教也终失半壁江山。


在德国寒冷而美丽的初冬,我们为宗教改革500周年、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也划上完美句号。


专栏作者

张松

资深旅行达人
《阅读与行走在世界文明·系列书籍》作者
同济大学校董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
复旦国学同学会会长
上海『友朋会』会长


东张西望文章专栏列表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3)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4)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5)
东张西望|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6)

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维滕贝格

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莱比锡

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艾斯莱本

东张西望|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瓦尔特堡

东张西望 | 追寻马丁·路德足迹之埃尔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