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观•德国
本文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国际部合作推出的“同观·德国”专栏的第46篇。德国的世界级企业——大众汽车近日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与中国经济脱钩论”和“外资撤离中国论”。
大众集团在5月底为德国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5月下旬先是市场上传闻大众即将在中国市场上有大动作:收购一个领先的汽车动力电池厂家的股份,同时壮大电动汽车的份额。5月29日,大众集团总裁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宣布,“大众将与强大和可靠的伙伴一起扩大在中国的电动汽车攻势。”具体的措施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大众中国将出资10亿欧元,获得此前由安徽省国资委全资控股的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其次,大众中国把此前与江淮汽车合资成立的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股份从50%增至75%,这意味着大众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第三,与之配套,大众中国投资以合肥为基地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将以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如果这一系列步骤得以落实,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将更为全面。
图片来源:水滴汽车
在全球经济处处因为新冠疫情而陷入衰退危机之际,德国大众汽车这一笔高达20多亿欧元的投资,给国内外观察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很显然,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不可能突然作出增资中国的决定,而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也没有阻止大众集团这一战略性的步伐。而且,大众集团此次投资的三个步骤介入中国经济的三个板块,即深度介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江淮汽车)、在中国汽车合资股比开放后增资持股(江淮大众)和布局中国民营企业(国轩高科),如果不是深耕中国、了解中国、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前景,甚至视中国市场与能力为自身企业转型的机遇,大众集团想必是不会作出这一决定的。
德国的世界级企业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与中国经济脱钩论”和“外资撤离中国论”。
内行看门道
在新冠疫情暴发的上半场,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传导至一些全球合作的产业链,于是一些国家出现了“降低对中国经济依赖性”的观点,进而有人鼓吹把产业链撤出中国,类似的观点也影响了中国国内。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脱钩论”“撤资论”等观点多来自政界,间或也得到金融界的声音附和,却鲜有发自实体经济的掌门人。现实的情况是,在新冠疫情的下半场,已经率先恢复的中国经济很可能可以帮助某些国家尽快走出危机。
大众集团给“脱钩论”“撤资论”的吹鼓手们上了一堂实体经济的基础课:中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已经不是待培育市场)、不断提高的研发能力、熟练的产业工人和合理的劳动力价格的集合体。如果仅仅因为劳动力价格因素离开中国,那么说明这家企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逻辑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如果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逻辑,而因为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等原因离开中国,那么这家企业必须要考虑撤资的经济账:从中国撤资的成本,到本国或者第三国重新投资的成本,放弃中国市场和产业链在本国或第三国投资的风险,等等。不知道在全球疫情深不见底、中国却加速复产、而且很有可能在今年仍旧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哪家企业、哪个金融投资者、哪个政府会为这份从中国撤资的经济账买单?
可能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受制于“保持社交距离”的政界人士只能不停地说话、制造话语以维持存在感。只不过,无需任何成本的信口开河是一回事,但是违背了经济和市场规律——经济活动被政治化也是违背规律——则是另一回事。
这里还有第二个产业链回流的例子,不妨供疫情下“脱钩论”“撤资论”的吹鼓手们学习和思考。
这个例子涉及的是德国运动产品巨头阿迪达斯。2017年,阿迪达斯宣布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打印高端运动鞋“Futurecraft 4D”。在理想化的方案中,3D打印技术的投入意味着无须考虑劳动力成本,而个性化的高科技产品也代表了未来的市场趋势,所以更贴近顾客和市场成为竞争的要素。因此阿迪达斯宣布在德国安斯巴赫(Ansbach)和美国的亚特兰大两地各建一座全自动化的所谓“快速工厂”(Speedfactory),不仅能够更加迅速对市场趋势和顾客需求作出反应,节省库存费用,还能够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的全球化新方向:制鞋业在新技术条件下,已经不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此相关,2017年的国际舆论中不乏“机器人革命让制鞋业重回德国”“机器人崛起施压(中国)世界工厂”等声音,自然也引起了国内舆论的焦虑。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阿迪达斯的“快速工厂”高开低走,2019年11月宣告结束,德国和美国的工厂最迟于2020年4月关闭,“快速工厂”的技术将在阿迪达斯在中国和越南的供应商处投入使用。换句话说,试图从中国和亚洲移走的供应链又回到了中国和亚洲。
保持头脑清醒
这个例子比新冠疫情下的“脱钩论”和“撤资论”更能说明全球化的规律。除了政治化、情绪化的话语与企业的实际运转脱节以外,所谓创新驱动的全球化转型看来也不可能在所有行业、所有领域一蹴而就。即使这种转型是某些行业的未来趋势,那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的各个参与方都可以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目前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变本加厉的“去全球化”做法以及“与中国脱钩”等言论,也让德国政府和经济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德国目前最大的担心之一,就是在日益激烈的中美竞争下被边缘化。
正视经济和全球化的规律,而不是把某些政治聒噪、虚假话语当作既成事实,才能帮助我们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了这个视角,才能看清中德两国一如既往的合作才是这个失范的世界中的中流砥柱。中德总理6月11日的视频会晤、默克尔总理5月27日在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活动上的讲话,都表明了制度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反对交流、对话和合作的理由。
我们有理由期待,理性、务实的中德两国在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能在双边和全球合作上迈出更为坚实的前进步伐。
作者简介
胡春春,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989-2003年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学院近现代德语文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德意志文化、公共外交和中德文化交流。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2020年6月18日,作者 胡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