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于2017年5月成立,并确立了媒体作为机制内涵建设首要合作的五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中德两国在电影电视纪录片等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电影节,纪录片展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两国均希望通过电影文化影展的形式让输出国观众更好的了解本国的人与事,并在了解中增加互信和合作。“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号特邀香港著名影评人、纪录片导演何威开设专栏【中德影像】,每个月为大家解读一部电影,从内行人的角度看中德电影。
Sophie Scholl- Die lezten Tage
苏菲·朔尔:最后的日子
影片《苏菲·朔尔:最后的日子》讲述的是个真实的故事。在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名叫“白玫瑰”的秘密地下反纳粹组织,以散发传单宣传反战思想。其组织成员苏菲、汉斯两兄妹因事败被逮捕并被判除死刑。
© 豆瓣
© 豆瓣
1943年的德国是多么遥远的事,对于当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苦难当下的人未必了解,更何况对于苏菲的认知。对今日的年青人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纳粹是何含意,只对纳粹的军服、标志感到好奇,甚至穿著印有纳粹标志的T恤,招摇过市。他们不再谈正义良知,不理解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只在乎如何能投机取巧、走在所谓的“先进”的思潮之端。
© 豆瓣
影片有着德国人开门见山的特性,不多铺垫直奔主题,这对于并不熟悉德国历史的观众而言产生共鸣不大容易。苏菲,1921年出生于Forchtenberg(巴登-符滕堡州),她在家中六个小孩中排行第四。她父亲曾是Forchtenberg的市长。她对素描和绘画有很大的天赋,她接触到的艺术家们激发了她对于哲学和神学的兴趣,这也构成了她世界观的基础。1942年5月,她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主修哲学和生物。同年索菲和也在慕尼黑大学就读医学院的哥哥汉斯加入了反希特勒的组织“白玫瑰”秘密散发传单。1942年夏天,她父亲因为发表对希特勒的不满而入狱,兄妹两人也在1943年2月18日散发传单时遭到盖世太保逮捕,2月22日受审被宣判死刑,宣判数小时后在监狱被斩首。
影片中的重头戏在法院那场围绕著纳粹主义的辩论,这场激烈的唇枪舌剑的大辩论在历来影片中都是罕见的,何况源自德国自身。这场辩论很好地揭示了纳粹们的真正面目:狂妄自大、恶毒残忍却又满口高调……。这些特征我们今日仍然四处可见,有些人满口标榜的民主但却又叫嚣白人至上和白人优先,和当年的纳粹实无两样。导演马克·胡特蒙(Marc Rothemund)在这部影片中将纳粹主义的真正本质展示的淋漓尽致,并借苏菲的遗言指出:每个普通人都应有坚持正义良知的巨大勇气。不应因年纪而忽略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否则正义、和平我们永远得不到。
© 豆瓣
“若无人愿意为了正直而牺牲自己的时候,怎敢期望正义占上风?如果千万人记得我们的牺牲而觉醒并有所作为,舍我生命又有何惜?”
影片获得2006年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评审团大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
专栏作者
何威(笔名:小浪/啸朗),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影视委员会执行主席,香港国际创意与科技总会副会长,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学术顾问,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基金项目评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
联合编剧及演出《明媚时光》;
导演及摄影《猪扒包搭咖啡》,获澳门国际电影及录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奖,《音乐天地/Music from Heaven and Earth》,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奖,《迴响/Music Tour in Austria, Europe》,入围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
旅游宣传短片《Only you, is my love》,获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短片金奖
短片《澳门芭蕾之夜/The night of ballet》获澳门国际微电影节星火奖
潜水广告短片《flying Blue》、《瑶瑶的阳光》(监制)
RTHK纪录片《跋涉者萧红》(摄影、剧本顾问)
CCTV9纪录片《跨境儿童》(摄影);
剧情短片《一念上下》(执行製片及编剧),《瑶瑶的阳光》(监製);
创意香港《创意智优计划/CSI》(评审委员会成员),《首部剧情片》评审委员会成员,《创+作 音乐篇》(短片评审委员会成员);
《东方财经》杂志特约撰稿人
《紫荆论坛》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