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 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03浏览次数:128


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 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四平校区中德大楼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主办,由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

来自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文化政策协会、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意大利地缘政治杂志《Limes》、上海安永、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会议围绕“作为话语的中国”、“德国的中国能力”及“中国的德国能力等议题展开。

会议精彩图集:


开幕致辞与会议背景介绍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致辞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致辞


第一单元:作为话语的中国(上)


由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Steffi Robak博士、教授主持

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系夏多明(Dominic Sachsenmaier)博士、教授发言:全球史视角下的现代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单世联教授发言: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胡春春博士、副教授发言:“中国工程”或何谓中国性?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研究国际中心李天纲博士、教授对第一单元“作为话语的中国(上)”发言作点评

第一单元:作为话语的中国(下)

由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司马涛(Thomas Zimmer)博士、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博士、教授发言:儒学拯救世界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Helmut Heit博士、教授发言:德国哲学中的中国元素

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中心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博士、教授发言:何以为中国 —— 全球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认同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冯晓博士、教授发言:是否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中国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博士、教授对第一单元“作为话语的中国(下)”发言作点评

第二单元:德国的中国能力(上)

由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冯晓博士、教授主持


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Steffi Robak博士、教授发言:德国高校对中国能力的隔膜


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大地测量系Ingo Neumann博士、教授发言:德中合作:理工学科的科学与文化理解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文化中心艾思古(Sigrun Abels)博士发言:中国能力: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最佳实践案例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魏思(Thomas Willems)对第二单元“德国的中国能力(上)”发言作点评

第二单元:德国的中国能力(下)


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立贵副教授主持

安永Titus von dem Bongart发言:德国社会的中国能力:诉求与现实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芮悟峰(Wolfgang Röhr)博士发言:德国政治界的中国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毛小红博士发言:德国与中国互相需要怎样的知识和能力?一个中国视角的分析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胡春春博士、副教授对第二单元“德国的中国能力(下)”发言作点评

第三单元:德国能力(上)


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董琦教授主持


德国文化政策协会Iris J. Magdowski 博士发言:中国和世界的德国能力?一个文化政策视角下的可争议观点

意大利地缘政治学双月刊(《Limes》)Giorgio Cuscito:当下的欧洲需要何种德国?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孟虹博士、副教授:德国的历史知识与记忆文化


同济大学法学院高旭军博士、教授对第三单元“德国能力(上)”作点评

第三单元:德国能力(下)

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蔡三发博士、研究员主持


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Odila Triebel 博士发言:德国能力作为合作能力?一个对外文化政策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白滨博士发言:中国的能力概念及其在人文交往中的功用:一个教育学的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博士、教授:中国留德学生的德国能力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杜卫华博士、副教授:中国大学生的德国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芮悟峰(Wolfgang Röhr)博士对第三单元“德国能力(下)”作点评


闭幕致辞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魏思(Thomas Willems)致闭幕辞


与会嘉宾聚精会神地听发言


与会嘉宾热烈讨论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