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德职教 | 德国双元制的前世今生(二) - 斯图加特第一商业职校(KB1)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7-12-06浏览次数:678

斯图加特市是南部巴登符滕堡州的州府,是德国第六大城市,人口60多万。市区人口270万,城市圈人口有530万,5个内城区,18个外城区,构成德国第四大城市圈,是德国暨世界汽车工业的摇篮。

该市一共有13所技术类职业学校,6所商科类职业学校,1所农业职业学校,2所家政及技术学校,23所私立职业类教育机构。

第一商科学校(KB1)是斯图加特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职业学校,该校声誉良好,体育、旅游、保健、保险等专业学生在州和联邦一级的比赛中屡次获得各类最佳职业教育个人奖,其历史发展折射了宗教改革暨启蒙时代以来德国教育暨社会的发展[i]:

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义务学制的引入,男女教育暨政治同权的历史曲折。

学习内容的拓展:由宗教教义到日常读写计算开始,引入职业实务,升华至职业理论,并拓展到普通教育资格。

教育类型的丰富:从半日的学校企业双元制开始,发展为同时提供职业全日制以及同一职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和(中学)学历提高。

职业领域的拓展:从最初的通用商务文员发展到各行业分化的商科专业教育。

教师资格的改变:从兼职到专任,并与教师教育部门合作,成为教师发展学校。

学校的发展总体上可为两个阶段[ii]。

▍第一阶段:从基督教星期日学校到提供行业就业资格的职业教育;其中学制、学时、学习内容、受教育对象的变化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从传统行会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基本框架确立阶段,在学校这一端的发展变化。

历史背景

1524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发表了“告全德市议会议员书”,倡议建立基督教学校。伴随着他一手推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民众进行普及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1592年,普法尔茨-茨威布吕肯公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发布为少年男女提供义务教育的地区。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手,在当时的西南部地区推进明显。

符滕堡地区早在1559年就通过“教堂大条例”规定了义务学制,但只针对男子。1649年才开始施行男女同权的义务学制,比萨克森(1642)和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1647)都晚。

1559年,基督教星期日学校(主日学校),社会人员的进修机构,由当地主教掌管。

1695年,基督教教义问答和唱诗班之外,教授读写和计算。

1739年,开始实施义务主日教学,由当地牧师监管。

1779年,为培养技术和贸易部门的领导性人物开设了高级卡尔学校贸易部。

1825年,主日-技术学校首次提供职业实务教学,下午也开始授课。

1848年 Siegle厂区景观

1853-1854年,周日的技术学校根据计划拓展为技术进修学校(Fortbildungsschule),在工作日从早到晚都可以进行教学,由费迪南·封·斯泰恩拜斯(1807-1893,符滕堡地区工业政治家,当地工业化的推动者)推动。1853年,经他倡议,成立技术进修学校委员会。1854年1月9号,在斯图加特成立独立商科进修学校。该校实行自愿入学制度,面向青年男子。教师是其它学校教师在此兼职,或者是来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像斯图加特所有商科职校一样,KS1(第一商科职校)的前身也是进修学校。

1901年,Cannstatt (斯图加特的一个区)成立商科进修学校,针对男性学徒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阶段:作为专门的商科学校

1.  二战前的专门教育

这一阶段,独立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开始完善,专任教师开始出现,女性也开始纳入职业义务教育学制范围,按性别分立的学校教育其实也是当时两性在商业职业领域中不平等地位的反映。

1903年,成立私立贸易学校,街道和学校均以当地实业家克诺斯普(Knosp)命名。

Knosp地标建筑

1905年5月1日,成立市立贸易学校,位于事务所街,是此后KS1的基础。每周两个半天上课,主要讲授一般商业基础知识。

1906年,相关法律带来三个新变化:男性学徒每年必须接受280课时的义务教育;社区、技术和贸易学校必须承担并履行相关义务;技术和贸易学校教师均为专任教师。

1921年,继1909年妇女获得选举权,义务学制的规定也开始适用于商业企业中任职的18岁以下少女。

1924年,市立贸易学校根据男女性别分为两部分。教室匮乏。

1929年,学校在斯格乐(Siegle)工厂旧址扩建,此前分散的女校教学点集中到此处。

1848年海因里希·斯格乐(Heinrich Siegle)在此设厂,后来与克诺斯普(Knosp)合并,于1865年成立巴德苯胺和苏打厂,即巴斯夫(BASF)公司。

1930年,兔子山(Hasenberg)街校舍建成,克诺斯普(Knosp)贸易学校为市府接管,与其相连的附楼成为商业男校校舍。1934年,男校拥有120台打字机,但在二战中丧失殆尽。

1933-1945年,纳粹意识形态控制期。1944年6月24到25日夜间,学校在空袭中部分被毁。位于兔子山街的男校校舍损毁最为严重。学生疏散。起初借用其他学校校舍坚持教学,战后一度完全停顿,直到1945年11月才小范围恢复教学。

2.  战后的拓展和分化

这一阶段学校以双元制为基本职业教育学制,拓展了教育职业领域,丰富了教育措施类型,提供全日制职业教育,并提供初高中两阶段的学历提升,以及综合大学(Universität)和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两类大学入学资格的升学教育。德国职前职业教育出现了更细致的分化措施。

1947-1948年,重建。1948年恢复教学。战后初期,男女分校的传统仍然保留。

1951-1959年,高级贸易学校的一个分部于1951年改为商业女校。根据男女分设商业双元职业学校。1959年更成立东区经济文理高中,校址在兔子山街26,22号以及克诺斯普街8号。

1955年 兔子山街校舍


1955年 打字课


1955年 KB1校园


1955年 药剂师班级教学

1964年,高级学校管理局根据斯图加特市府的许可,将所有学校根据行业进行重新架构。专业班级中的专门化已经开始挑战原来的性别分立原则。除了原来的专业混合编班之外,又开设了贷款、保险、运输以及旅游等专业班级。

在商业男子双元制职校基础上成立第一商科双元制职校。隔壁学校称为第二商科双元制职校,并于1981年迁往海尔布隆(Heilbronner)街学校中心,即如今的维尔纳-西门子(Werner-Siemens)学校,商科双元制北部职校。

同年成立职业拓展学校(Aufbauschule)。在半日制的双元制职校之外,又提供了全日制的第二条教育路径。KB1成为教师教育第二阶段 — 职前见习期的实践学校。

1969年,用职业教育参加者(Auszubildende)代替学徒工(Lehrling)这一称呼。

1970年,企业管理专业学校开始提供企业经济师国家考试资格,以及应用本科学历的习得。 1986年,经重新的机构调整,被并入商科双元制北部职校。

1976年,又成立了新专业:卫浴家化,医药批发,出版和书籍印刷业。

1980年,在哈里·穆勒(Harry Mueller)校长的倡议下,在巴符州首创经济高级中学,为商科毕业生提供综合大学入学资格的习得机会。双元制毕业生在两年之内就可以获得全德国所有专业的大学入学资格。

1981年,开办远程学院,因此改称第一商科学校。1990年代末,远程学院停办。

1985/86年,学校规模迅速扩展,发展为六个分部,沟通交流不便。Harry Mueller校长经过长期谈判,将巴斯夫公司和斯格乐公司的百年旧厂房拆除,以扩建校舍。位于兔子山街角的新校舍于1986年二月初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平方,30个普通教室。

1988年新校舍

2001年,联邦层面开发了两个新的教育职业,学校也开始提供相关教学:体育健身和保健商务人员。原有专业:金融、保险、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旅游、物流、快递/邮政。

2006年,学校领导团队推动将校名中的罗马数字I换为1,以彰显校龄、排名和质量在斯图加特地区的影响和位置。开始基于这一蓝图发展。

2010年,学生数达到3200。经济高级学校的新生班级第一次达到创纪录的11个班级。下一学年开始,每个年级都保持在六个班级。

2012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州学校发展部门的评估。

3、学校办学形式

如今的第一商科职校包含五种办学形式:

双元制职校(Berufsschule),专业包括:行政文员,社会服务和保健,物流和旅游能力中心,金融服务,零售商务,仓储;学制通常三年。

经济高级学校(Wirtschaftsoberschule):学制两年,以获得高中学历暨普通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

经济类职业拓展学校(Berufsaufbauschule):学制一年,以获得初中学。

职业学院(Berufskolleg):提供全日制职业资格培训暨商科类应用本科大学入学资格学历课程。

额外资格(Zusatzuqualifikation):主要是一些欧盟、欧洲其他国家职业资格及IT认证。

资料来源:
[i] http://www.stuttgart.de/item/show/490050
[ii] KB1学校官方网页。http://www.ks1.s.bw.schule.de/index.php/schule/geschichte
[iii]维基百科。

图片来源:斯图加特第一商业职校(KB1)官网。


作者简介
郑建萍,同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课程和教学研究室负责人,2006年于德国卡塞尔大学获得经济教育学博士 。

回顾自己这半生求学和职业经历,觉得基本上就是:跨界,折腾。学德语七年,曾经立志做翻译,不成想做了老师,最后因缘际会读了经济教育学的博士,算是坐实了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职业使命。话说,发现职业教育其实在世界各国都不那么招人待见时,已是百年身。而德国暨德语区,却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学术人,愿意跟大家来一起来探究这一点点不一样:职业和职业教育,在德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何以如此?一直在探索,永远要成长。让我们继续拓宽视野,离开既定的圈子,折腾吧。


中德职教文章列表
中德职教 | 德国双元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