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具有雄心壮志和全球视野——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马蒂亚斯·维尔纳·亨策

发布时间:2017-12-21浏览次数:86

“现在中国所做的不是模仿,
而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在发展中敢于冒风险,
敢于采取措施进行大胆的投资,
从而努力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那些否认这一点的人并没有看到现实。”


马蒂亚斯·维尔纳·亨策教授是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及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部主任,他是国际著名生物医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作为欧洲分子医学团队的带头人,他获得了十多项国际著名的学术奖项和表彰,发表了两百多篇学术文章,是分子生物医学界的泰斗级科学家。他曾于2016年11月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医学科技促进委员会与美国生科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共同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德间生命科学和健康科技领域的合作研究、技术开发和项目落地对接。
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是一个国际组织,目前由23个成员国组成,大部分是欧洲国家,在相关机构排名中位列世界前五名。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分子生命科学,努力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




记者:您如何看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亨策:实质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太了解所有的科学领域,也不太清楚中国所有的政治方针,但是在我所研究的科学领域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不断快速赶超着领先国家。我要祝贺中国,不仅对习近平主席的领导,而且要对科学界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在外界看来,这是个主观的看法,但我认为这是客观的。以顶尖科学期刊为例,在《细胞》《科学》《自然》这世界前三名的期刊中,由中国本土作者撰写的文章一直在迅速增加。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人来说,这极大地促进了与中国的交流,促使他们来到中国,看到中国对世界的开放、欢迎世界的态度。这一点非常好,但这只是起点,更好的是,中国会继续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一起通力合作,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

记者:中国的变化中,哪些让您印象最深刻?

亨策:最大的变化是创造力,以及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以前大不相同。

两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的我不能说很了解中国,所以只能提出自己对中国的一些偏见。我知道偏见不是件好事,但西方人常常认为中国是一个生产山寨产品的国家。我并不是说你们的产品没有技术含量,我认为这种技术非常重要,但很明显,这不是中国的发展方向。现在中国所做的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创新。中国在发展中敢于冒风险,敢于采取措施进行大胆的投资,从而努力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认为那些否认这一点的人并没有看到现实。

记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您会选什么?

亨策:雄心壮志,愿意冒险,全球视野。

记者: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亨策: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我想如果大家都能讲很棒的英文,那么国际合作将会变得很容易,所以我希望中国领导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大量投入于国际合作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双语能力的重要性,当我在北京、上海或青岛的时候,到处可见英文标识,但在有些地方并非如此。我认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更应该把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这样就更容易进行彼此沟通交流。我知道这是一种傲慢的观点,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说英语,也许说中文的人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让中国人来学习英语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但从现实和实用性来看,学英语还是有必要的,就像我个人对学中文的兴趣一样强烈。


资料来源:外文局融媒体中心,转引自微信公众号百万庄通讯社,2017年11月28日

http://mp.weixin.qq.com/s/DpHi_Mzh3P_bYtOCvANfog?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