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十九大召开已有两个月余,但其热度至今丝毫未减。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学习的浪潮,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上个月,我所在的基金会就聚集德国社会各界精英,举办了关于中共十九大和中国未来发展的研讨会。在研讨会的筹备过程中,我通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并对其要点做了分析和总结,其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在我看来:
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
典故“卧冰求鲤”
谈到树立自信,最重要的便是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何以树立自信。在我看来,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依凭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的中文水平离纯熟尚远,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尚为鄙陋粗浅,但我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熟悉西方哲学并习惯于二分法思维方式的我,在读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 之时,不禁惊叹于两千多年前老子的哲学智慧,也了解到了一种对我而言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并以此来分析万事万物的对立和统一。
除了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价值观代代相传。这样的价值观随着普及和深化会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形成道德标杆,产生道德约束力,从而对社会中优良风尚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孝”就是众多优秀价值观中的一种,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种。初读“替父从军”,“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孝道典故时,我只是将其当作道德典范故事来读,当我真正在中国生活之时,看到街头巷尾子女们对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在亲眼目睹了岳父岳母如何照顾家中老人之后,始觉“孝道”不仅存在于中国的道德典范宣传中,而是早已成为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放眼世界,现如今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我认为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更要归功于其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特质。《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以包容的态度,博采众长,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良特质,并在保留自身优秀内涵的基础之上,适时而变,适世而变,从而长久流传。
如此内涵深厚,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正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石。不过,
树立文化自信应不只满足于“自知”,“自知”的同时也应放眼世界。
树立自信的前提是懂自己,信自己。而懂自己信自己不能只局限于了解自身特质,而应同时了解自身所处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因而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对树立文化自信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出席的有关“中德文化交流”的座谈会。早在那时,他就已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会中指出:“在文化沟通交流中应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这些话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并非盲目的自信,并非妄自尊大,而是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本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和世界对话。交流之中便有了比较,比较之后便得以更“自知”,交流之后则会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从而逐渐消除隔阂与偏见。
习近平主席与作者握手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不仅适用于中国,这个概念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有借鉴意义。不仅中国人,
德国人亦需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东西德的分裂,制度的差异,世界政治环境的改变,并持续受到美国文化的强势影响。这样的影响无论是在语言,音乐,还是偶像标杆方面至今都不难看到踪迹。与此同时,随着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 德国的优良传统比如“勤劳”“严谨”“准时”等并未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许多年轻人在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上产生了妄自菲薄和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的心态。 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充分了解世界,对德国来说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文化自信并不等于盲目自大,更不等于民粹主义。因为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除了自知和自信以外,更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与世界沟通,既要认识和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要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推进中德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文化的途径,让人们之间的误会少一点,了解多一点,让更多的人“懂自己”,“懂世界”。虽然这是个“大目标”,但是我一直坚信中国那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专栏作者
Niklas Donath(倪克),籍贯德国图林根州,现就职于墨卡托基金会。李派快板书第四代传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武清 · 李润杰杯”快板书大赛非职业组二等奖获得者。
潘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专业博士在读,认证跨文化培训师。
专栏倪克“乐思”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发现中德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话题,扩宽视野,促进沟通,增进理解。
倪克“乐思”专栏文章列表
德国人居然也会“抖包袱”!
逐渐被遗忘的德国“感恩节”
德国武松的打虎奇遇
这些“圣诞特饮”,你都尝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