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圣诞全体验——在德国过洋年

发布时间:2017-12-24浏览次数:147

圣诞节在德国的重要性,大约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过大年了!其实以我的切身体会来说,甚至还不止于此:美丽的金秋过去以后,大约从11月中旬开始,德国就进入了阴沉寒冷、日短夜长的严冬,漫长的几个月里阳光难得一见。如果没有圣诞节,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该怎么熬过去!客居德国的我,也完全无法抗拒,全情投入圣诞的温暖怀抱~

圣诞集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般在圣诞节前一个多月开张。在每个城镇的“集市广场”或步行街上,围绕新竖起的大圣诞树,商家搭起各自的小棚(天冷,露天摊不实际)。圣诞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自然是节庆饰品:花环、蜡烛、烛台、装饰品、手工艺等等,价格不菲;第二类是日用品,袜子短裤毛拖鞋布玩具什么的,目测中国制造的比例相当高;第三类则是食物,又分几种,一种零食店,卖当令糕饼,从苹果大的“雪球”(面粉做的)到爆米花,店面挂满心形有字的姜饼,是送人的好礼物;一种热食店,无非是面包夹烤香肠、德国煎饼果子,还有当令的饮料:热红酒和潘趣酒。虽然大家都互相告诫说,圣诞市场上的吃食粗制滥造,尤其是热葡萄酒乃劣质酒加大量的糖和香精,极不健康,但每天总是看到这些吃食摊上食客如云。我倒是挺同情这些德国人,一年也难得有几次机会过过街头大排档的瘾呢。

达姆施塔特圣诞市场的大门,我来了三年后才找到,不由内牛满面 @ xiaociyu

圣诞装饰

也许是阴郁寒冷的冬天特别需要光明和温暖,圣诞最重要的装饰品首先是蜡烛、彩灯和灯链,尤其是各式各样漂亮的蜡烛和烛台,就这么点了,真是有点心疼。然后是圣诞树。路边或者超市门口会摆出巨大的圣诞树摊,令人想起我们过年的烟花爆竹摊——堆成山的圣诞树,巍为壮观。还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装饰品是背礼物爬梯的圣诞老人,几乎有真人大小,很多人家窗口都会挂上一个,好辛苦的圣诞老人啊……还有圣诞花环,一般是用常青的松柏编成,挂门上。在德国还有一种很传统的圣诞装饰品是槲寄生。这东西寄生在高树上,冬天树叶落尽,唯有它保持常绿,远远望去树上一个个绿色的圆球。古人大约觉得它很神奇,想办法勾一个下来,挂在门廊下,据说可以辟邪。


圣诞市场上的彩灯 @ xiaociyu

圣诞花环和圣诞日历

这个在德语课本里早就读到过,不过我一直没有当真,到德国才发现这个传统仍旧保持得很好:在圣诞节前四周,12月初左右,家家户户都购买或自制常青树枝的花环,放上四个蜡烛。第一个周日晚上点上一个,第二个周日晚上点上两个,第三个周日晚上点上三个,第四个周日晚上把四个都点上,圣诞节就到了。花环上的四个蜡烛因为点燃时长不同,最后也有趣地呈阶梯形。据说这个习俗最初是为了应付小朋友天天问“到圣诞还有几天啊”而发明的,最初是一天一个,后来简化为每周一个了。

第一周的花环 @ xiaociyu

对付没有耐心这样等待的小朋友,则有圣诞日历,到处都有卖:日历有24扇窗子,从12月1日开始,按顺序每天打开一扇窗子,就可以挖出一点宝藏,往往是一小块糖果或巧克力,等24扇窗子都打开了,圣诞节就到了。因为日期是打乱的,所以特别适合小宝宝们学习数字……


我收到的明信片版简易圣诞日历 @ xiaociyu

圣诞饼干

圣诞前,家家主妇都非常忙碌,烤饼干是其中一件大事。姜饼、黄油饼干、香草新月饼干和粗犷版马卡龙,是其中最经典的几个品种。往往各家还有祖传秘方,抄在发黄的笔记本里。烤饼干的工作量巨大,往往需要好几天,最后留下样子难看的失败品自己吃,漂亮的用来待客或馈赠。据说有些人家圣诞饼干可以一直吃到复活节!我在德国,每年圣诞都积极参加聚众烤饼干活动,七八个人闹上一天,烤上七八种一大堆,质量不一定保证,欢乐是绝对保证的。当然,手残党完全可以买预配粉来装一下,或者买现成,或者等别人送~

圣诞饼干综合体之一 @ xiaociyu


圣诞饼干综合体之二(聚众成果)@ xiaociyu

热酒

圣诞特色酒都是甜美而热乎乎的。热红酒是最流行的:红酒里加入丁香、肉桂、橙皮,加糖或蜂蜜,煮沸了喝。酒精随着热气挥发了,喝起来又暖身子又不会醉。这是逛圣诞市场必不可少的内容。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超市里也有茶包一样的料包卖。热红酒要好喝,一定要用超市里的廉价红酒为原料,千万不要用高贵的干红。和热红酒一起卖的另一种热酒是潘趣酒:牛奶、奶油、香草棍、橙子皮一边搅拌,一边让它烧开。蛋黄和白糖打出泡沫。将锅从火上拿下,蛋黄和白糖放进锅里搅拌。加上烧酒和橙子甜烧酒。人手一杯热酒,是圣诞市场的经典场景。

还有一种“火钳酒”非常特别:红酒掺一点高度的朗姆酒,加丁香肉桂柠檬,在大碗里烫热,放到酒精炉上热着,然后用一个火钳型的架子架在碗上,搁上一个专用的“糖帽”——锥形的大块白糖,把朗姆酒浇透糖帽,用火柴点燃。这时候把家里的灯都关了,只见火焰窜动,酒香四溢,很有一种狂野的浪漫劲儿。糖帽烧着,慢慢融化滴下,这时候就可以用大勺子把接纳了烧酒和糖的红酒舀到杯子里喝。这个法子当然是由来已久,最早的糖块是用火钳搭在壁炉上的,所以叫做火钳酒,现在当然是有整套的专用器具了。有年圣诞我和一位生猛老太在她家里玩这个酒,火苗窜起一米高,差点把吊灯给点了。

火钳酒 @ kjg-fv-ms.de

这些热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支持独饮,必须煮一大锅,热气腾腾地围上一圈人,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圣诞礼物

听起来美好,其实颇令人头痛的一种存在。德国人平日里就习惯送小礼物,感谢啦,祝贺啦,一件小事就会收到包装无比精美的小玩意儿。在我看来,其中的浪费是惊人的,除了包装浪费,小礼物大多都是用处不大弃之可惜的漂亮鸡肋,资源也浪费啊。德国人家里充斥着毫无用处的装饰品,大概多来源于此。平时还好,不想动脑筋的话,葡萄酒、巧克力、鲜花,这三宝可以包打天下。到了圣诞节,亲戚朋友都得有礼物,还不能太落俗套,可以想象主妇们是多么的痛苦——钱都是小事了。等好不容易把礼物置办齐了,包装也是件大工程。而煞费苦心收拾起来、扎上彩带的包装,没多久又就被收礼物的扯碎扔进垃圾桶了。年年如此,看得人真心疼。这么说来还是我们的压岁钱制度好,又省事,又实惠。


圣诞礼物 @ weihnachten.tagesspiegel.de

圣诞老人

圣诞夜从烟囱里进来往袜子里塞礼物的圣诞老人,是美国过来打工的。德国自己的圣诞老人叫尼古拉斯,负责的工作不同:12月6日他会来到孩子们中间,检查小朋友们这一年乖不乖,和大家一起唱圣诞歌讲圣诞故事什么的。乖的、能干的小朋友就会有奖励。至于圣诞礼物,传统上是家人给的,在平安夜由小朋友粑粑麻麻直接分发了,而不是第二天早上才在袜子里找到。

尼古拉斯奖励乖孩子 @ deutsches-hospiz.de

圣诞夜体验

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洋春运就开始了,到12月24日下午,所有的商店全部关门,各自回家过年。天色暗下来,闹腾了快一个月的城里忽然无比空旷静谧,那感觉可真不错!圣诞夜当然都合家团聚,我则每年都去前述生猛老太家蹭饭。不过圣诞夜吃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圣诞大餐,烤鹅什么的都是25日的菜。最传统的德国平安夜菜肴是:烤纽伦堡小香肠、煎土豆、酸菜。有多好吃,我吃了多少,不能告诉你。


(请原谅这灵魂作品!唯一令我欣慰的是,发现拍照手抖的不只我一个啊) @ xiaociyu

这时候坚守岗位的主要是神职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他们忙碌在各个教堂中。某一年圣诞夜我接连造访了市中心两个不同的教堂。傍晚路过一个新教教堂,见高高的塔楼上有人在表演管乐,大家拥在下面小广场上听。表演结束后好奇地挤进那个教堂去,已经人满为患:来了一年,从来没见过那么多德国人挤在一块儿,真有点吓着了。这里在做圣诞礼拜仪式:神职人员感情丰富地宣讲,有唱诗班,有音乐。赞美诗响起,全教堂的人一起唱,我觉得很美,又有点痛苦,因为我居然没法跟着唱……

教堂外的露天音乐会 @ xiaociyu

平安夜蹭饭完毕后,又听从大家的建议去了一个天主教堂,晚10点开始做礼拜。又是满满的人,我就搬个椅子坐最后一排的后面随喜。天主教的仪式比新教要复杂隆重,衣饰和法器也较华丽。但作为宗教小白的我,也就只能欣赏竖琴和管风琴的演奏,听听大家唱赞美诗,听听讲道。跟着大家起立坐下几次,遇到全体下跪我就陪站(幸亏是最后一排)。忽然邻座间都互相热情握手,我猝不及防,仓皇回应,觉得颇不好意思。而后是讲道和圣餐。最后灯光熄灭,全场在烛光中合唱著名的“平安夜”:我终于能跟着唱一把了。11点半礼拜结束。骑车回家——这一晚没有公交车。独自骑在空荡荡的路上,不觉子夜到了,各处教堂的钟声响起,心中觉得安宁而感动。


天主教堂的圣诞夜 @ katholisch.de

作者简介

俞宙明,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年获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方向为社会语言学。现主要从事德国教育科研创新政策、中德人文交流、中德关系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