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共享单车大战,从2016年年底就开始烧。
在这场最初求同存异、而后果不其然开始烧钱大战的白热化竞争中,众多抓住了“共享”概念风口的创业公司于万千浪潮中迅速崛起又迅速倒闭,只留下最强、最有钱、最能灵活应对市场的几大共享单车巨头还在笑傲风云。
最早出现的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就是其中之二。
然而,国内战场还未硝烟散尽,分别拿到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上亿美元投资的摩拜与ofo就已于去年下半年迫不及待地迈出国门、冲向海外市场了。今天,在德国柏林、慕尼黑,都能看到这两种单车的身影。
截至目前,摩拜与小黄车已在德国市场上沉浮了数月有余。作为走出国门的两大共享单车行业代表,此番海外征战之路究竟如何了呢?
其实,欧洲的单车出行理念兴起得比国内早。巴黎,作为第一批推广租借单车的城市之一,于2007年就已设置了单车固定停靠站点、实现了共享单车的前身——租借单车的全城覆盖。
而德国这块大蛋糕,在过去十年中也一直为两家公司所均分。其中一家名为Call-a-bike,隶属于德铁旗下,在全德50所城市里安置了13000辆单车。另一家名为Nextbike,在全球100所城市里安放了35000辆单车,德国共计54座城市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此前,两家联手在慕尼黑布置了共3000余辆单车,至2017年下半年,这个格局被异军突起的中国企业打破了。
当共享单车们不声不响占据了慕尼黑街头时,德国普通群众和德国媒体的反应都很激烈。他们觉得亚洲共享单车的使用方法过于复杂,推行的车海战术极大地影响了市容,而且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此外,德媒还担心中国出现的“报废潮”现象是否会在德国街头重演。
不过,除摩拜和小黄车外,同时挤入德国市场的,还有来自新加坡的Obike以及英国的Yobike。在这些指责声面前,频繁挡刀的都是来自新加坡的“猪队友”Obike。
Obike在慕尼黑街头一气儿投放了7000辆自行车,其中不少车辆破损后都得不到修缮,像破铜废铁一样滞留在街头无人问津,而且公司内部信息不透明,这些都导致慕尼黑人怨声载道。
相较之下,中国的共享单车企业则顺势而变,逐渐抓住了德国市场的规则。前路也在逐渐开阔起来。
德国《明镜在线》在今日刊文中分析了一下德国共享单车的前景,并例行批评了一番obike,拿其备受诟病的不透明管理模式与摩拜公司的公开化作对比——摩拜此番在德国公布的隐私政策声明长达10页。摩拜单车发言人Steve Milton还表示,公司虽然会对用户信息进行评估,但却绝不会将其出售给第三方。
此外,《明镜在线》还提到了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的资本强度。摩拜身后有富士康、腾讯,小黄车的血液里则流淌着阿里巴巴的影子。中国本土最有钱的几大巨头,都十分看好这两家新兴公司。有了强劲的资金支持,摩拜和小黄车调整自身以迎合德国市场,则更为轻松了。
令人尤为出乎意料的是,《明镜在线》还着重表扬了摩拜的品牌形象,提到其因致力于低碳出行、为环保做出巨大贡献而荣获2017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一事,并称“新闻报道并不能损害摩拜公司的形象”。
不过,《明镜》目前担心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中国街头的“报废潮”是否会在德国重演。
回想去年两家公司刚进入德国市场时,无论中外媒体全都不看好共享单车在德国的发展前景。
但令人欣慰的是,德媒口风的变动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过去几个月中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起刚开始时的艰难,如今,虽然本土媒体和机构的质疑声仍存,但势头已在逐渐减弱。中国共享单车企业在德国的路途已经从最开始的国内外评论人士均不看好,变得稳定、开阔起来。
资料来源:欧洲时报德文版,转引自微信公众号道德经,2018年1月5日
https://mp.weixin.qq.com/s/THE6jjoMePF_nx_fwhzSyQ?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