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乐思” | 如“央视春晚”一般存在的德国节目——“童话电影”

发布时间:2018-02-14浏览次数:488

眼看着离中国农历年是越来越近了,手机的新闻推送中 “央视春晚”成了常客,无论是演员歌手的加盟还是联排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从与中国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中得知,对很多人来说,“央视春晚”是大年三十儿年夜饭中一道享有固定席位的“硬菜”,无论品尝之后是挑剔也好,满意也罢,吃,那是一定要吃的。虽说德国和中国有着七小时的时差,但每年这包饺子看春晚顺带着吐槽春晚的热闹我是一定会凑一凑的。每每和小伙伴们相谈甚欢之时,他们便会问起德国是否也有类似“央视春晚”一样的存在,我苦思冥想,却一时间说不出个所以然。事后我思忖着,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几件事儿得弄明白:第一,德国的哪些节日地位和意义与中国的春节相似;第二,德国哪些电视台可以和CCTV相提并论;第三,这些电视台是否有固定的在德国范围内有着普遍影响力的节目。

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从节日地位的角度来看,与“家庭”和“团圆”紧紧相连的圣诞节的地位自是不可撼动的。至于德国的电视台,从数量上和类型上来看,都远不如中国的丰富,不过倒是各有侧重,其中能与CCTV相提并论的当属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每年圣诞前后德国一台和二台也会播出类似“春晚”的诸如圣诞联欢晚会之类的节目,不过而且德国人对于“晚会”的热情远不如中国人的强烈,这些晚会节目在德国影响力平平,远不及中国的“春晚”。相比之下,倒是各种新老“童话电影”在圣诞期间循环播放,各大电视台播的乐此不疲,三天之内看上三遍“灰姑娘”和“小红帽”的几率还是相当高的。除夕夜看春晚这件事再好理解不过了,可是大部分童话故事中是不包含圣诞元素的,为什么童话电影会出现在圣诞节期间且老少咸宜?

电影《Drei Haselnüsse für Aschenbrödel》(灰姑娘的三个坚果)剧照 来源: WDR

十九世纪刮起了圣诞童话剧场风


童话和圣诞的相遇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十九世纪时,德国各大剧院为了填满日益冷清的剧场发展了新的客户群体 ——儿童。每到圣诞节前夕,剧院便会为孩子们安排童话专场。孩子们常由大人陪伴前往观剧,再加上童话受众本就不受年龄所限,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情节幼稚乏味,昔日冷清的剧场由此逐渐热闹起来。剧场的这一策略给它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1893年12月23日童话在德国文化名城魏玛上演的<<糖果屋>>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圣诞童话剧场就这样成功兴起,并逐渐演变成了剧院的传统,并在人们心中将圣诞和童话这两条线在连一起打了个结。

一杯暖心鸡汤驱走冬日严寒


中国的小伙伴们定是十分熟悉光良的那首歌了:“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童话故事里是极为纯粹的,善即善,恶即恶,没有灰色地带,善良和勤劳的人会有幸福快乐的结局,懒惰和邪恶的人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寒风凛冽万物戚戚然的冬日里,人们常常会感到沮丧和绝望,当圣诞来临,能依偎着家人的肩膀或是靠着暖炉,映着圣诞树上的暖黄色的灯光,看上一段纯粹或是浪漫的故事,对于整日奔波于世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放松和慰藉。一时间,纷扰繁杂的世事被隔离在外,心中宛如饮下一杯浓浓的鸡汤,惬意而又温暖。

来源: Pixabay

一条连结家人的隐形纽带

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也是个举家团圆的节日。老人们常常将儿孙抱上沙发亦或搂在怀中,同他们一同看童话电影,通过其内容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理:比如不能说谎,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好吃懒做等等。这样的时刻既避免了单纯教育的枯燥,又增进了长辈和孩子们的交流,丝毫不失温馨。当然看电影也并非单纯的育儿时刻,许多成年人在观看之时也能找到共鸣,他们常常忆起童年,忆起故人,和家人们一同追忆过往,共享当下。

如此看来,“童话电影”之所以像中国“央视春晚”一般在德国圣诞期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因为它既具童话“治愈系”功效,又契合圣诞节的家庭氛围,同时兼具育儿功能,可谓一举多得,深得人心。年年播放年年红,德国电视台又何乐而不为呢?!

专栏作者

Niklas Donath(倪克),籍贯德国图林根州,现就职于墨卡托基金会。李派快板书第四代传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武清 · 李润杰杯”快板书大赛非职业组二等奖获得者。

潘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专业博士在读,认证跨文化培训师。

专栏倪克“乐思”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发现中德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话题,扩宽视野,促进沟通,增进理解。

倪克“乐思”专栏文章列表
德国人居然也会“抖包袱”!
逐渐被遗忘的德国“感恩节”
德国武松”的打虎奇遇
这些“圣诞特饮”,你都尝过了吗?
圣诞老人的前世今生
德国小伙儿眼中的“文化自信”

成功逆袭的“德国制造”和正在逆袭的“中国制造”

除了“屌丝女士”还有“螃蟹先生” —— 一不小心被德国人戳了笑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