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德意志 | 拥有超级严谨逻辑的德国人,是怎样在小学阶段进行逻辑思维教育的?

发布时间:2018-02-28浏览次数:468

谷歌对逻辑思维的定义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逻辑形式,以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用咱们的大白话说,就是从日常事务中总结原理,提炼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一般教育学中,对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这件事相当重视,认为逻辑思维能力高的人,可以有更强的决断力,更客观的认知,思考问题也更全面。

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先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必须先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科普教育,德国人在孩子科普及逻辑思维锻炼上,是有很多值得推崇的地方的。

姜爸姜妈的背景介绍

我想写这篇文的原因,要从一个假学霸被一个真学霸碾压的故事开始讲起。姜爸和我硕士和博士学位是英国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完成的,他比我早了一年。以硕士成绩来看的话,我俩的学习能力看不出来多大区别,分别是以年度全系第一(姜爸)和第四毕业的。但事实上,姜爸在学术能力及知识面上,可以毫不费力滴全面碾压我。这在博士阶段的数学建模和后来的工作中都体现的非常明显。

同一个经济学原理,我只学考试要用到的应用,经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一个数学概念,我只学会老师教过并且要在考察的那几种变化,多学一种我都嫌浪费精力。同一道分析型问题,我只学课本范围内的论点论据,让我考虑其背后更深的原理和原因,我简直会跟你着急:用不着这么较真吧,考试又考不到。但是,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虽然考试时没什么影响,但在后面的研究和工作中,成了我更进一步的最大阻力。这其中,当然有我俩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差异。但更大的区别,是在逻辑思维习惯上的。姜爸在归纳总结,提炼规律,推导分析的能力上,可以全面吊打我。

这一点在工作后更加明显(偶尔我和姜爸的工作会有一点交集)。头脑风暴时,别人需要啰里啰唆说5分钟的事情,姜爸听一遍就能抓住重点,而且每次都能用非常简练的一句话或者两句话给总结出来。而我经历过磕磕绊绊的一年之后,才学会了在讨论中插几句有水平的嘴。

姜爸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能够吊打我这个多年成绩很好的假学霸,可能是有一滴滴的本身学习能力/智商比我强的原因的,(说实话,关于这一点我实在不想承认,姜爸在家一直属于被我领导的,我身高差他30公分,体重差他30公斤,武力上镇压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有一种我一直是脑力碾压他的perception。)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从小经历的教育理念与环境非常不同,进而导致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不同。


下面就以我对德国教育的一点浅薄了解,来举例说明一下,拥有超级严谨逻辑的德国人,是怎样对小学阶段的孩子(6-12岁)进行科普和逻辑思维教育的:


异常强大的科普画本系列

科普画本能够让孩子们从阅读中轻松地学习科学原理,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而德国的科普画本,简直是全面有趣得要逆天。

姜爸这一代80后,是跟着这样一套科普书长大的: WAS IST WAS(什么是什么)


这套书分儿童版(8岁以下)和少年版(8岁以上),儿童版大概有几十册,而少年版则有一二百册。里面包罗万象,以图形解释基本原理,兼顾了趣味性和教育性,德国家庭基本家家都有。


全彩页印刷,有很多小实验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做,而且有趣的知识点都可以掀开看解释或变化。

这套书的衍生产品也非常多,有CD,趣味手工册和DVD等。

CD是长途自驾游的带娃神器,基本我们家自驾距离都是按照“听完三个WAS IS WAS的CD就到了”这种方式给娃解释的。

这些CD还把好多有趣的知识编成好听的儿童RAP,磨耳朵效果非常好,比如二姜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了20多种恐龙。比如下图的恐龙他看图都能叫出名字。要知道那些名字都是超长的拉丁名,如这样的:Parasaurolophus。

让我都跟着长了不少知识。不过,目前大姜和二姜在很多自然历史方面的知识都已经开始隐隐超越我了。等三姜再大几岁,我估计就能再次荣获“全家最无知”称号了。

这套书在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叫做 Wieso Weshalb Warum(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这套书则对年龄段分得更细,有幼儿版(2-4岁),儿童版(5-7岁)和少儿版(8岁以上),每个系列大概四十本左右。我个人认为,这套书更有意思,图更加现代更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解释的也更加趣味横生。

这套书也有可以打开的立体解释页。

并且这套书还翻译成了中文,名字叫《妙趣科学》,大姜和二姜就经常爱拿德语和中文的对照看。


这套书用来做科学启蒙非常好,不过因为是以德国例子为主,有个别书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比如下图的建筑工地这本,举得例子都是德国常见的房子类型,和中国的建筑类型很不相同。


但大部分书都把生活中的原理或者科学原理讲得趣味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姜爸进行科普课的时候都是用的这几套书。


庞大的逻辑益智桌游体系

德国人民是个非常热爱桌游的民族。我和姜爸家人第一次见面时,小姑子给我的见面礼就是个益智桌游。

在这个卖衣服卖鞋的实体店都快要开不下去的电商爆发时代,我家附近居然有个生意火爆的桌游店,而且最近刚刚扩充了店面。

大姜二姜每年圣诞节生日,都会收到益智桌游。很多游戏非常锻炼逻辑推导能力。比如下图中的Master Mind(头脑大师)。

这个游戏是一个人随机选出四个子,让对方猜,颜色猜对位置猜错是得一个白色记号,颜色和位置都推测对是个黑色记号,进行逻辑排除法后,可以再一轮尝试。我和大姜玩的话,大姜基本可以最多7步就能全部推测出来了。

这些桌游很有意思,可以很好的替代ipad,并且对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


接下来,我会从德国小学的课本中举些例子。

不过说实话,柏林的整体小学教育水平在德国其实是垫底的,还好我们住在一个教学质量较高的区域。大姜小学同学的父母一般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也都很关心孩子的教育。

大姜的小学在过去十年实行的是蒙氏理念,从2017年夏天才改成一般德国理念。这是在家长和任课老师的一致要求下做出的决定。

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教育孩子
发现并总结规律

下面例子是从德国公立小学一年级教材中节选

这是大姜一年级课本的开头几页之一,题目是:接下来该是什么。

这是教育孩子从已有的例子中发现总结规律,并依据此规律,推导下一步的发展。

在大姜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一次次体会到,在德国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关键不在你会不会算数,而是在你知不知道规律。

下面例子是从德国公立小学三年级教材中节选(你没看错,三年级在学两位数的加法)


上面把数字拆开,让一个数字先变成10的整倍,然后再和剩下的数字相加,可能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十分笨的方法,记住不就行了吗?我曾经自作聪明的让大姜直接跳过拆开这一步,但老师却特意告诉我,这种找规律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计算两位数的加减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计算背后的规律。

不仅告知然
并且告知所以然

下面例子是从德国公立小学一年级教材中节选

在学习数字之前,德国一年级的数学课本还居然会讲国际历史知识。如上图,这就是介绍的南美古印加文化中的奇普绳结记数法。


也讲解了在数字出现之前,人们也会在木头上刻记号记录牲口数量。

这是为了给孩子们介绍数字的起源,为什么数字会存在和数字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不是直白的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数学,学吧!不是从起源来说,为什么会有数字,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

所有的抽象知识都是有道理的
(以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知识)

对刚学数学的小朋友来说,很多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们,2+2就是等于4,8-2就是等于6,就是间接地告诉他们:不用去考虑背后的原理,记住告诉你们的知识就好了。

如果用实际的生活实例,来告诉他们抽象知识的背后原理,可以让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抽象事实。

下面例子是从德国公立小学一年级教材中节选

上图以镜子原理来解释加法的起源。


上图以小朋友偷吃苹果的例子来解释减法。

思维导图 (Mind Map)的应用

传统的泡泡思维导图在美国文化中应用的非常多,无论是学校还是公司,大家都非常经常用。思维导图对启发发散思维非常有好处。


但德国小学中应用的思维导图,和美式泡泡思维导图不一样,一般是树状的,或者是分散状的,比如下图大姜一年级的作业:

这个例子就是让一年级的孩子写下来春天的时候,会感觉到什么,闻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吃什么。后面的后续作业也是要求写下所有与春天相关的词。

思维导图是个训练孩子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利器。也非常容易应用。任何topic都可以轻松用思维导图来展示。大家不妨和孩子在家试验一下。

科普利器
务实且花样多多的博物馆

我在前面一篇《德国制造的孩子们都在干什么》中提到了很多德国孩子都会逛博物馆。

不光是姜爸这样的博物馆狂人会带娃逛,学校也定时带着孩子们去逛博物馆。

前不久柏林的新博物馆(名字就叫新博物馆)有个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大姜跟着学校去逛了以后,又回到家要求在展出结束前再去仔细看一遍。

这些博物馆一般都非常务实,各种原理的解释十分接地气,而且会照顾小盆友的理解能力,身高和兴趣。


博物馆在讲解知识时,并不是干巴巴的说知识点,都会加些故事性。很多也配有给孩子听的讲解器。


讲解不够的话,会有真人来演示(下图是科技馆前一段给孩子们真人演示打铁的技术。)


比如科技博物馆展览各种船和飞机时,都会写到被展览的物品的故事。也会不定时举行模型演示的活动:


讲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时,也会尽可能的加入贴近生活实例,比如讲解微生物降解的时候就会说起柏林的垃圾回收中的有机垃圾的回收可以用来发电,甚至解决了柏林很大一部分的用电需求。

这些博物馆,还会自己拍趣味很强的科普动画片,比如柏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讲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历史的:


那画质和故事性,简直不比大片差多少。根据动画片,还有配套的书可以买,名字起的很可爱,叫做《怎样捕猎一头猛犸象》:


博物馆的商店也是孩子们非常爱逛的地方,我家已经积累了不少下图中这样需要自己动手挖出来的化石:


其实,关于“怎么利用博物馆进行科普教育”,大部分德国家庭都非常有心得,柏林的博物馆到周末基本都是人满为患,80%以上都是带着孩子的家庭。

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的教育都不能全部指望学校或者兴趣班。德国的教育系统下也不例外。

严谨的德国人,在孩子教育上下的功夫,一点也不比我们焦虑的中国父母少,可能重点不太相同,可能没有那么多老师布置给父母的作业,但那一片无私奉献的父母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 五月三姜 (ID: mayandginger),有趣的育儿公号:养了三个混血小鲜肉的经济学博士,和一个德国互联网高管爸爸一起分享育儿理念和生活中的小乐趣。2018年2月26日
作者:五月三姜

https://mp.weixin.qq.com/s/NSHpCOeKBws5X7t-xeccNg?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