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 | 德国有一种舌尖上的体验叫公平

发布时间:2018-03-03浏览次数:314

走进一家咖啡馆,点一杯咖啡,黑色的液体融合了香味、苦味和酸味,是舌尖上的一次奇妙的体验。什么是好喝,咖啡爱好者也许会给出很多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有一种叫的“公平”口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在德国成为了一种流行。

“公平”口味的咖啡 © thecoffeebeanmke.com

“公平“口味这么好,只能在咖啡上品尝可不行。巧克力、水果、果汁、米、蜂蜜、玫瑰、红酒等也都能吃出”公平“来,而且要价不菲。可能有人要问了,物以稀为贵,这么特别的口味是不是很难寻找?实际上,最近十年,”公平“食品已走进德国的千家万户,在德国各个类型的超市,从较大型的Kaufland和Real,到中型的REWE和Edeka,甚至是廉价超市Aldi、Lidl、Penny都能找到带“公平”口味的产品。作为世界第二大“公平”口味市场,德国人喜爱这个口味可是出了名。“公平”食品在德国可谓无处不在,无论是否刻意寻找,大多数消费者都会碰到,甚至无意识的买到。

REWE超市的“公平”口味商品 © REWE

到底“公平”口味吃起来有什么特别?

答案是让人失望的——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那德国人为什么心甘情愿为这些食品多付钱呢?

要了解什么是“公平”口味,要从一杯咖啡说起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喜爱喝咖啡的人大概都听过这句流行于17世纪欧洲的名言,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咖啡的热爱程度。如今,咖啡已经发展成是一种全世界流行的饮品,并衍生出了多种多样咖啡类产品。咖啡来自于咖啡豆,原产于非洲亚热带地区,现在的主要产区是中南美洲、东南亚等赤道地区。咖啡是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最有价值的商品之一,但由于中间业者和商人的存在,数百万咖啡种植农并没有从咖啡贸易的获得足够的收益,多数人甚至陷于贫困。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兴起了“公平贸易”运动,呼吁绕过传统的市场,直接从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咖啡种植农手中购买咖啡豆,保证了咖啡种植人的最低价格。后来,公平贸易的理念从咖啡扩展到其他农产品、手工艺品。

咖啡豆 © Fair Trade USA

1997年,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简称FLO)成立,成为了国际广泛承认的公平贸易标准订立及认证团体。2002年,FLO发起了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标章(International Fairtrade Certification Mark),标志着“公平贸易”认证体系的确立,提高了“公平贸易”的能见度,迅速扩大的“公平贸易”的产品的需求。除了FLO的“公平贸易”标签外,雨林联盟(Rainforest Alliance)标签在环境公平上也被人熟知。


关于公平的标签,左下角是FLO的“公平贸易”标签,右上角是雨林联盟的标签 © SWR

简单的说,“公平贸易的商品注重减少贫困、社会责任、合理价格、性别平等、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满足这些条件的商品,方可被贴上公平贸易标签,当然也意味着更高的价格。相对自由贸易,公平贸易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及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工、生产者的权益为基础,致力于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理性的人都会选择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食品这类价格弹性比较低的必需品。德国的消费者往往非常务实,逾九成的居民每周至少会去一次廉价超市。但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却驱使人们人心甘情愿地多出一些钱,购买“公平贸易”商品。可别以为这只是富人的专利,喜欢买便宜货的德国人也钟情于“公平贸易”商品。在廉价超市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香蕉以及五分之一的咖啡符合公平贸易标准。而在整个德国市场上,公平贸易的玫瑰已经占有了四分之一的份额。这样的趋势还在继续,据德国公平贸易协会表示,德国每天都至少增加一例公平贸易商品。

廉价超市LIDL的“公平贸易广告”

“公平贸易”的旋风可不只是刮在德国。星巴克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其销售公平贸易咖啡的计划,公开承诺给咖啡农一个公平的议价。到2009年底,所有在英国和爱尔兰星巴克销售的浓缩咖啡已经通过了“公平贸易”认证。公平贸易咖啡豆不仅没有给星巴克带来过多的财务负担,相反在发达国家正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偏好。

星巴克和“公平贸易”的合作广告 © 星巴克

“公平贸易”听起来很美好,但是真的能改善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生活吗,还是这只是“披着道德外衣的商业营销”?许多研究也对“公平贸易”提出了批评。首先,高额的认证成本会阻碍真正的贫困农民和小型生产者,甚至恶化他们的市场。其次,认证的标准由发达国家制定,没有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最后,部分经济学指出公平容易扭曲市场价格,形成贸易依赖,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

无论如何,公平贸易的出现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消费观念的一次变革。普及公平贸易的观念,对于拥有众多农村贫困人口的中国而言,或许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途径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公平贸易”标签已经成为进入国际食品市场的一块“敲门砖”。目前,取得国际公平贸易认证的中国商家寥寥无几,而了解公平贸易的生产者也为数不多。 带有“公平贸易”标签的商品,到德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推荐,更容易得到德国消费者的认同,还可以获得更高的售价,中国的茶叶和大米农产品可以借助公平贸易摆进德国的超市。

虽然“公平贸易”商品也在国内悄然兴起,但因产品存在种类有限、价格偏高等问题,消费者一直都属于“小众”群体。但不妨在生活中留意一下“公平贸易”标签,拥抱绿色的消费观念。通过有选择地购买普通食品,支持“公平贸易”,帮助地球另一端的种植农民,这或许也是一桩好事。


专栏介绍   
德国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景色迷人的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世界领先的环保产业和不断创新的生态理念。环境问题被视为德国国内除了就业外的第二大问题,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境政策面面俱到,环保措施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也影响着每一个德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专栏绿树“成”荫将通过作者的亲身体会和实地观察,介绍德国的环境政策、生态理念和一些趣闻,带读者感知一个绿色的德国、自然的德国、有机的德国。


专栏作者

陈成,德国莱布尼茨农业景观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从事生态经济和德国环境政策研究,专注于中德环境合作,推广环保和生态理念,发表了多篇SCI学术论文,并在财新网、澎湃新闻、新华网等媒体发表过十余篇关于德国政治经济和环境政策的评论文章。

绿树“成”荫专栏文章列表

绿树“成”荫|从德国经验看“美丽中国”目标
绿树“成”荫 | 有机品质,有机生活
绿树“成”荫 | 气候大会在波恩召开,德国有挑战,中国有担当

绿树“成”荫 |“买买买”,快递垃圾成“山”,看德国人怎么办

绿树“成”荫 |德国人和圣诞树:不得不说的故事

绿树“成”荫 | 这么多圣诞树,过完节都会去哪?

绿树“成”荫 | 中国设立国家公园:德国人的经验是“让自然成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