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欢迎中国人来投资,欢迎中国伙伴和朋友!

发布时间:2018-03-04浏览次数:279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杜伊斯堡市长岳鞎·林克(Sören Link)的访谈—— 欢迎中国人来投资,欢迎中国伙伴和朋友!


记者:市长先生,按照您的想法,杜伊斯堡应该成为中国的中心,就像杜塞尔多夫是日本的中心一样。您是想让杜伊斯堡发展成为德国的中国公司大本营吗?

林克:我的愿景是让杜伊斯堡成为一座适合中国人居住的城市。在此背景下,杜伊斯堡应该和杜塞尔多夫、科隆等城市携手并行、协同合作,而不是互相比较或者把它们加以区分。常常是生活在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人在杜伊斯堡工作,或者反过来。杜伊斯堡是欧洲物流的开路先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是中国通向西欧市场的门户。杜伊斯堡位于莱茵—鲁尔区,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都市圈。除了内陆港我们还有开往中国的班列,每周有超过25次班列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国城市之间,比如重庆、武汉、义乌等。杜伊斯堡大学也开设了关于中国经济的课程。2009年成立于此的孔子学院已经成功地担任起双方沟通的桥梁。我们同中国在经济、社会、学术及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生机勃。我们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自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杜伊斯堡以来,这里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一番。我们诚挚地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合作伙伴和朋友。


记者:您计划在杜伊斯堡市建造一个“中欧商贸中心”,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该项目的进程吗?何时开始动工?

林克:我们预计今年开始审核并向投资商出售土地,该项目预计于2020年或2021年间完工。“中欧商贸中心”拟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是高档办公区,此外还配有会议中心、展示厅、酒店、餐厅和停车场等。


记者:1982年杜伊斯堡作为德国第一个城市与中国城市结成姊妹城。您能介绍下当时是如何和武汉建立起联系的吗?

林克:这要感谢我的前任约瑟夫 · 柯林斯市长。当时曼内斯曼—德马格公司、克虏伯工业技术公司和蒂森咨询公司合作在武汉建立了一座冷轧钢厂。有300多名来自杜伊斯堡的工程师和他们的家属生活在武汉,因此人们就萌生了建立姊妹城的想法。

林克先生在办公室(摄影师:Norbert Schmidt)


记者:除了您的工作,您同中国还有私人联系吗?
林克:我的一个好朋友自2008年起先是在广州、后来在香港工作。从他那里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去中国探望他的时候,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让人振奋。中国和中国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去中国我都非常兴奋。


记者:您对中国的印象近年来有什么变化?
林克:中国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有时觉得太快了。我希望“可持续性发展”这点能够被更多地关注。


记者:说到中国人,您最先想到的是哪一点?
林克:中国人非常务实并着眼于解决问题。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家庭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几代同堂、共同生活的情况十分常见。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时,家庭团圆聚餐的景象处处可见。中国人比较含蓄,但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时又非常活跃。


记者:中国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林克:很多。比如重庆是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大都市。当我第一次去重庆时,我以为那里由于汽车尾气的原因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那里相当一部分的汽车、出租车以及公交车都使用天然气,不仅如此,还有电动自行车和电摩托。武汉也是类似。


记者:中国不仅是德国的重要伙伴,对德国经济界来说渐渐也成为竞争对手。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损害双边关系?

林克:竞争是个好事情,竞争能促使进步。德中两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值得互相学习借鉴,共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比如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两国必须建立平等和透明的市场规则以及对双方企业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

(采访、翻译:尹广燕)


岳鞎·林克(Sören Link):1976年6月28日生于杜伊斯堡-哈姆波,1995年高中毕业。之后在杜塞尔多夫市的区政府接受职业培训及在杜伊斯堡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院就读。2001年8月获得行政管理学硕士。2005年之前一直在杜塞尔多夫市的区政府教育部门工作。2005年至2010年及2010年至2012年北威州州议会议员和社民党教育政策发言人。2012年7月起被选为杜伊斯堡市长。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 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