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中国人的美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发布时间:2018-03-18浏览次数:1158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前西门子董事长,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荣誉教授冯必乐博士(Heinrich v. Pierer)的访谈 —— 《中国人的美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记者:西门子一直注重中国市场,您曾多年担任西门子总裁,同时也是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和德中对话论坛的主席之一。在德国经济界没有第二个人比您更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您还记得什么时候跟中国人第一次打交道吗?为什么?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经历吗?
冯必乐:大约是在20年前。当时我们想和中国伙伴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世界领先核能技术并且共同在中国建立核电站,可惜没有成功,因为当时中国伙伴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必要的设备。如果我拿今天中国伙伴的经验和专业性与以前比较,我想说:中国人已经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达到世界级水平。


记者:能描述下您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吗?
冯必乐:我当时没走过很多地方,就在北京。当年酒店的设施标准与今天是不能比的。在街上汽车不多,但有成千上万的自行车。我们所遇见的人都非常好学,求知欲很强,对德国,特别对西门子非常感兴趣。后来我再去中国的时候,不仅去北京,还去了很多其他省市,甚至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充满矛盾同时拥有友好的人民。

记者:那次旅行是否超过或者没有达到您的期望或设想?
冯必乐:我们当时对于这个大型项目没有达成协议是比较失望的。但是我们也能理解。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
冯必乐:我在很多演讲中强调,自从邓小平的改革后,我目睹了中国社会日益繁荣富强。上亿的中国人脱离贫困,这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性成就。

记者:在与中国人打交道过程中您还记得哪些令人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
冯必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我有很多与中国人的经历可以分享。特别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与朱镕基总理关于上海引进磁悬浮列车的谈判。他给我施加了很大压力,谈得很艰苦,但是公平。很遗憾中国伙伴决定不再继续使用这项强大的技术。与江泽民主席一起在慕尼黑啤酒馆共进晚餐也是令人难忘的。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够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和国家领袖共享时光。

记者:您觉得德国人对中国感兴趣吗?您认为,德国人了解中国人吗?
冯必乐:对我们德国人来说,并不总是很容易明白中国伙伴的想法和感受。反之亦然。在中国很多事对我们来说是陌生和崭新的。德国对中国的关注在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中国大使馆出色的工作对中德两国的关系起了积极的影响,这和现任的大使史明德分不开。在德国史大使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记者:当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专注于中国的现代和未来时,德国的汉学家将焦点放在了研究中国的过去。您认为这是德国汉学家的不足吗?
冯必乐:完全不是,只有认识过去,才能塑造未来,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否则则是肤浅和短视的。

记者:您最欣赏中国人哪一点?
冯必乐:在德国我喜欢引述中国的名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很欣赏中国人着眼于长期的想法,可惜在德国这样的美德有时被抛弃了。

记者:中国是德国的经济核心伙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竞争者。德国人需要担心吗?
冯必乐: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2016年德国向中国的出口额达到760亿欧元,从中国的进口额是940亿欧元。中国是德国2016年最大的贸易伙伴,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美国和荷兰。当然,中国不仅是伙伴,也成了一个竞争者。我们的应对方法是:坚持和加强我们的创新优势,控制德国境内的成本。目前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

记者:德国政府担心,中国的企业在国家资本的支持下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并由此获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和德国企业竞争。您是怎么认为的?
冯必乐:德国欢迎中国来投资。我们在密切注意,中国伙伴如何对待他的德国并购。这将产生一个很大的机遇,中国公司通过被它收购的德国公司来拓展市场。这样的发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是对德国人来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市场应该同样如此开放。众所周知,目前在中国还不是这样。如果不能进一步开放市场,那么就会促进保护性措施的实施。这不仅是在德国,其他国家有些已经宣布要采取措施。虽然没人愿意那么做,但是很难阻止。这都是为了要求让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记者:您如何看待未来的德中关系?
冯必乐:中德两国已经有很好的伙伴关系。我们之间没有“政治问题”。双方高层相互理解。我们双方拥有继续良好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机会。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是机会,而不是威胁。德国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做出贡献。“一带一路”如果能正确推进,也是促进和加深对欧洲和中国间特别是德中两国合作的重大机遇。
(采访、翻译:尹广燕)


冯必乐博士(Heinrich v. Pierer),1941年生于埃尔兰根,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就读法律及国民经济专业。1969年进入西门子工作。1989年进入西门子董事会。1992年至 2005年任西门子董事长,2005年至2007年任西门子监理会主席。2006年起任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荣誉教授。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