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大选后的欧洲一体化走向”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09-27浏览次数:310

9月27日,“法德大选后的欧洲一体化走向”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九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以及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莅临本次会议。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欧洲学会等研究机构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论坛围绕法德大选及其对欧洲工程的影响、欧洲一体化的未来、欧盟特定政策领域、中欧关系走势等四个议题展开。

与会嘉宾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致开幕词。江波副校长首先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中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建设欧洲和德国研究的办学思路,希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能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中德、中欧人文交流迈上新的台阶。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致开幕词


论坛第一单元“法德大选及其对欧洲工程的影响”由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主持。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主持论坛第一单元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Wolfgang Röhr)博士以“德国大选及其影响”为报告主题,对德国大选选举结果以及组阁前景做了详尽分析。对于在此次大选中极右党派“德国另择党”的异军突起,芮悟峰博士认为一方面应警惕其民粹倾向,但不应全面排斥其诉求。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Wolfgang Röhr)博士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的约克·布拉西乌斯(Jörg Blasius)教授在专题报告“欧洲当前政治格局”中,介绍了针对德、法民众对于政治效能与机构信任度的研究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德国、法国民众对于政治效能与机构的信任程度普遍偏低。从欧洲范围来看,这一数字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葡萄牙、西班牙以及东欧国家相对偏低,而北欧国家普遍较高。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约克·布拉西乌斯(Jörg Blasius)教授


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圣堂山分校的克劳斯·拉瑞斯(Klaus Larres)教授在主题报告中对美国视角下的德国大选进行了详细解读:外界普遍认为默克尔“欧洲领导人”的角色呈现出弱化趋势,但拉瑞斯教授认为,默克尔如能顺利组阁,其后续表现仍令人期待。从总体上来看,默克尔-特朗普时代下的德美关系将趋于冷却,但客观上仍存在进一步合作的需求。而双方的个人关系如何发展、如何处理双方在伊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以及气候问题方面的意见分歧将对今后的德美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圣堂山分校克劳斯·拉瑞斯(Klaus Larres)教授


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副教授在“法国大选及其影响”主题报告中指出,此次法国大选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这与以国民阵线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崛起密不可分:在法国大选首轮投票中,极左、极右党派得票率超过50%。张骥认为,极端党派如此高的支持率背后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地位下降以及高反恐压力下民众对于移民政策的质疑。马克龙当选后的外交政策也将会进一步聚焦法国领导权的提升、国家安全的巩固以及平衡、灵活的外交关系。


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副教授


论坛的第二单元“欧洲一体化的未来”由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


德国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卢德格·库恩哈特(Ludger Kühnhardt)教授作了题为“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依然是危机驱动型”的主题报告。

德国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卢德格·库恩哈特(Ludger Kühnhardt)教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阐述了容克提出的“盟情咨文”的发展蓝图,叶江认为,欧洲未来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实现“盟情咨文”的愿景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国家安全和治理中心的詹姆斯·宾德纳格尔(James Bindenagel)教授在针对欧美关系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以欧洲价值观为基础的跨大西洋关系对于深化欧美贸易关系依然至关重要。同时,宾德纳格尔教授认为,历史不应当成为德国未来发展的障碍,德国将在欧洲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德国波恩大学国际安全和治理中心詹姆斯·宾德纳格尔(James Bindenagel)教授作题为“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更为深入的欧盟的跨大西洋催化剂”的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副教授在“难民危机及其对德国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主题报告中认为,德国大选中最重要的议题即难民政策成为主流政党的政治正确性盲点,这个真空由德国另择党填补,成为德国政治制度的一大挑战;而在欧盟层面上,德国的难民政策暴露了欧盟所谓价值共同体的团结幻象,不仅西部欧洲与东部欧洲在这一议题上意见分裂,英国脱欧也有默克尔难民政策的影子。德国政治庇护政策必须面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必须开放有关欧盟未来价值共同体的讨论,以及讨论新政府制订移民法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副教授


论坛第三单元围绕“欧盟特定政策领域”展开,由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恩里科·费尔斯(Enrico Fels)博士主持。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恩里科·费尔斯(Enrico Fels)博士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探讨了欧洲安全联盟的建立与欧元区改革的可能性,认为欧盟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创新危机管理模式,推动欧洲一体化。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以及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欧盟成员国已基本达成建立安全联盟的共识,且这一尝试目前已经初具成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作题为“安全联盟和欧元区改革:象征抑或实践?”的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梅飞虎(Maximilian Mayer)博士在主题报告“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走势”中指出,欧洲内部仍面临严峻的安全压力。近两年来,基于对当前安全环境的全新研判,欧洲各成员国的军费开支止降回升,尤其是俄罗斯周边邻国的军费支出有了大幅增长。从宏观来看,欧洲防务联盟一体化呈现出“自上而下(以欧盟为中心)”和“自下而上(以北约为中心)”两种趋势。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梅飞虎(Maximilian Mayer)博士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姜飞云博士在主题报告中从欧盟委员会的政策与方案以及主要领导人的政策主张两方面介绍了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走向,认为这一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但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契约效力不足等问题也为一体化进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云飞博士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朱宇方博士在“欧盟对外经济政策:演进、未来与德国立场”主题报告中从不同维度考察了中欧跨境直接投资现状,认为欧盟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已远超出纯粹的经济层面。对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走向,朱宇方博士认为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与矛盾,这无疑将为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朱宇方博士


梅飞虎主持论坛第四单元“中欧关系的走势”。

在“全球权力转移视角下的中欧关系”主题报告中,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认为,全球化对于参与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从绝对收益来看,参与者均可以获益,然而从相对收益来看则存在不平衡的局面。在“双赢”局面下可能出现“输家”,即相对获益较少的一方。而这一相对收益的不对称性将带来权力的转移,相对收益差异越大,权力转移就越明显。辜教授认为,这一点也是特朗普政府反全球化、逐步退出全球舞台的重要原因。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


随后,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东亚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白沙天(Sebastian Bersick)教授作了题为“中欧关系走向”的主题报告。

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东亚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白沙天(Sebastian Bersick)教授


有关中国与中东欧关系现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副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副教授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和亚洲学研究所克里斯托弗·安特魏勒(Christoph Antweiler)教授从人类学和政治学角度出发,阐述了东南亚及以外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背景下,东南亚地区不仅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该区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与亚洲学研究所克里斯托弗·安特魏勒(Christoph Antweiler)教授作了题为“欧洲视角下的ASEAN@50:东南亚及以外的区域一体化”的主题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伍贻康研究员对本单元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尤其是针对辜学武教授报告中所提及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表达了极大兴趣。关于绝对、相对收益不平衡会促成合作还是促使分离这一问题,伍贻康研究员与辜学武教授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伍贻康研究员


研讨会最后,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对同济大学与上海欧洲学会对本次会议的鼎力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