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乐思” | 让西方认识东方 —— 马可波罗不是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8-04-06浏览次数:381

谈论起西方对东方认识的发展史,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个把繁华富庶的元大都呈现给西方人的,传说把面条和火锅传入欧洲的,鼎鼎大名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由他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因其颇具传奇性和故事性所以曾被多次搬上电影和电视荧幕。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将东方介绍给西方认识,《马可波罗游记》虽颇具影响,却并不是头一份。早在马可波罗之前,13世纪中叶,方济各会修士柏朗嘉宾和威廉·鲁布鲁克就曾出使蒙古,远致今中国北部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载。他们的游记为历史研究和考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有趣的是,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人们能够了解在中世纪西方人的眼中东方究竟是何模样,他们对东方人的认知程度如何,他们眼中的东方形象如何变迁以及他们对于陌生的文化和社会做何评价和判断。

上文已提到,在马可波罗之前,柏朗嘉宾和威廉·鲁布鲁克已经先后受教会派遣出使东方,并留下了文字记录。可为什么大权在握的罗马教廷会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而这些传教士又为何会被派遣呢?这还要从13世纪蒙古的崛起说起。

威廉·鲁布鲁克所率使团行程路线图1253-1255


“粗暴凶残的鞑靼人”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这之后短短的几十年间,他和他的子孙们率领着剽悍的蒙古铁骑横扫中亚直抵欧洲。在与蒙古铁骑的对抗中,波兰退败,匈牙利低头,这场突然袭来的草原风暴让欧洲诸国陷入了恐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曾在一封通函中这样写道:
“传说中的那些会给我们造成威胁给我们带来灾难的鞑靼大军来势汹汹,已到达我们的边界,虽然我们曾听过他们的传言,可事实依然令人难以置信,一方面他们与我们相距甚远,另一方面我们的领土之间还有那样多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却能一一战胜)......”


马可·波罗的“前辈”们

欧洲对这些“粗暴凶残的鞑靼人”的恐惧和敌视随着后来蒙古人的撤军才渐渐缓和下来。13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面对伊斯兰世界的强大威胁,欧洲选择了和蒙古人讲和,曾经的恐惧和敌视也逐渐演变为了好奇与兴趣。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派遣使团出使东方,意图了解地理政治风貌,劝蒙古人停止征战并劝其归顺基督教。该使团在柏朗嘉宾的带领下一路长途跋涉到达哈拉和林,并参加了元定宗贵由汗的登基大典。这次出使并未达成其政治和宗教目的。然而他们开启了欧洲和蒙古汗国书信沟通的先河,柏朗嘉宾沿途对人文地理的记录更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信息。1253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方济各会修士威廉·鲁布鲁克出使蒙元帝国。鲁布鲁克一路受到多个汗国的接见并最终见到了元宪宗蒙哥大汗。虽然他也并未达成其政治和宗教目的,但鲁布鲁克对沿途风土人情的记录却详尽而又生动,在他的眼中,蒙古人是

“住毛毡帐篷的游牧人”

“他们居无定所,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放牧区,寒冷冬日里他们向南方迁徙,到了夏天,他们便会返回北方。”鲁布鲁克在记录中将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特点一一呈现,同时,他还仔细观察了蒙古人的饮食习惯,记录了蒙古人饮食中的两位主角:

 “肉和马奶酒”

这两样在蒙古人的饮食中至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柏朗嘉宾在他的游记中也曾对蒙古人的饮食习惯做了介绍,但是更带有主观色彩。鲁布鲁克与柏朗嘉宾不同,他的记述相对客观。他不仅描述了蒙古人的主要食物和饮品类型,还详细记录了比如“风干肉”和“马奶酒”的制作方法。在他眼中,“风干肉”气味奇特,“马肉香肠”比猪肉的好吃,“马奶酒”更是深得他心。除了饮食习惯,蒙古男人的外貌特征也给鲁布鲁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描述里,蒙古男人是

“留着四方形刘海儿和扎着小辫儿的汉子”

如他在游记中所言,蒙古男人眼睛不大,正方形的刘海儿从额头垂下,编着的小辫儿在耳际被束起。蒙古女人们头上戴着类似丝绸的轻质布料所做的头饰,她们夏天身着购自中国北部的丝质面料或是棉质面料的衣裙,冬日里会披上厚厚的毛皮。一路沿着丝绸之路跋涉,鲁布鲁克也遇到了不少令他震惊与不解的事情。其中蒙古人的

“不体面的婚俗与和睦的家庭生活”

就让他感到匪夷所思。他不能理解蒙古人如做生意一般的婚姻结合,男人不是娶老婆而是买老婆;不能理解父母养女儿就是为了拿到市场上来卖钱,甚至有时女儿只是父亲交朋友的筹码;他不能理解,父亲死后,儿子怎么可以娶父亲(除自己生母之外)所有的妻子;他更不能理解的是,在这些“可耻”的婚俗之下,蒙古人的家庭生活依然过的满足、和谐和幸福。

“懂艺术和会看病的中国北方人”

鲁布鲁克一行途径多个汗国,在旅途中除了蒙古人之外也见识到了许多其他的民族。其中他对中国北方人的描述就十分有趣:外貌上“他们身材矮小,眼睛狭长,说话鼻音极重”;技能上“他们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是艺术品制作的行家”;“他们精通医术和药理”,却在问诊时“不检查病患的尿液”。令鲁布鲁克感到不为寻常的是,这些中国北方人常常子承父业,他们在交易时使用的“纸币”也令他感到无比好奇。

通过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这些探索东方的“先行者”,欧洲对东方的了解进一步的加深了,虽然他们游记的读者在当时基本只限于教廷、王室和社会上层,但这些详尽生动的叙述让欧洲人心中粗蛮残暴的蒙古人形象变得人性化了,同时也让欧洲人对当时生活在中国的各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后来欧洲对东方的探索奠定了基石。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游记没能避免由著写人身份、教育以及政治背景所带来的主观影响,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游记内容也有出现错误与偏差的可能,如果将其作为史料进行研究,确须严格考证。但是就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偏差是无须特意避免的,因为这是当时西方人对东方认识的一部分,而记录中所夹带的主观评价和判断更是能让我们看到由语言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同样的道理放之今时今日其实依然适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尤其是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和价值体系是分不开的。用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认识和评判一个完全不同价值体系中的现象或发展,是必然会产生偏差甚至进而产生偏见与矛盾的。因此,只有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眼中的自己,才能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减少偏见,增加共识。为达成此目标,文化交流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Dr. Friedrich Risch, Wilhelm von Rubruk, Reise zu den Mongolen 1253-1255, A. Deiche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D. Werner Scholl, Leipzig, 1934
2. Hermann Herbst, der Bericht des Franziskaners Wilhelm von Rubruk über seine Reise in das Innere Asiens in den Jahren 1253/1255, Griffel-Verlag, Leipzig
3. Yue Pan, Seminararbeit: Das Mongolenbild im Reisebericht von Wilhelm von Rubruk, 2013


专栏作者



Niklas Donath(倪克),籍贯德国图林根州,现就职于墨卡托基金会。李派快板书第四代传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武清 · 李润杰杯”快板书大赛非职业组二等奖获得者。

潘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专业博士在读,认证跨文化培训师。

专栏倪克“乐思”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发现中德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话题,扩宽视野,促进沟通,增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