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这份友谊给我力量

发布时间:2018-04-15浏览次数:1104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上期回顾:我很喜欢和中国人一起工作

本期刊载书中对“人民友好使者”卡尔-海茵兹· 嘉斯(Karl-heinz Gass)的访谈—— 《这份友谊给我力量》。


记者:嘉斯先生,您是如何与中国建立起联系的?
嘉斯: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意外或者是缘分。1991 年6月,我在瑞士的雪朗峰附近度假,意外遇见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当杨得志总参谋长在与我的交谈中得知我在肉类加工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有一家小型的肉类加工厂时,他热诚地邀请我去中国,希望我考察当地的肉类加工并给出建议。


记者:当时您对中国了解吗?
嘉斯:老实讲,很少。长期以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隔雾看山。瑞士的偶遇之后我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同时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获得很多相关信息。


记者:您是何时兑现杨总参谋长对您的邀请前往中国的?
嘉斯:从接受邀请到启程持续了一段时间。一方面我当时还没足够的钱进行长途旅行,另一方面我也想为这次旅行好好准备一下。在瑞士会面后我首先通过中国大使馆的武官,向杨总参谋长提出了关于为改善肉制品加工的书面建议。同时我和德国以及瑞士的肉制品公司建立了联系,1985年一起建立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同年我和十几名公司代表访问中国并参加多个展会。在这次访问中我在北京再次和杨得志会面。次年我向他提出关于肉类加工处理的十点方案,包括肉类食品的保鲜、保存、人员培训和营销。这个建议得以实施。自1986年以来我在位于丹嫩费尔斯小镇的工厂培训中国商务部派出的人员,给德国大公司做咨询,并且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肉类研究中心举办讲座,在北京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演示肉类切割的欧盟标准。


记者:在这过程中您的经历如何?您的预期是否实现?
嘉斯:已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不仅仅一直获得来自杨得志总参谋长的支持,而且也获得了许多其他人的支持。如:中国对外友协主席陈昊苏,及其继任者李小林,以及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总经理韩光明博士和张聚祥。我在当时对中国的了解是其他外国人无法企及的,从一开始我就能够在中国到处旅行,包括到西藏。

2001年5月,时任社科院院长李铁映访问德国时拜访嘉斯先生


嘉斯与现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


记者:从您第一次到中国旅行算起,您已经去过中国多少次了?在此期间中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嘉斯:2016年10 月、11月间是我第289次去中国。单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从其1992 年开业起我一共住了1700 天。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没人能预料到。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远比德国现代化了。


记者:在2005年您成为第一个获得“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的德国人。这是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人的最高荣誉。您是如何获得这个荣誉的?
嘉斯:多年来,我一直义务担任中国政府顾问,其间中国商务部在中国国内建立了很多香肠厂。之后我为许多德国公司提供帮助,协助他们进入中国并站稳脚跟。同时我为在中国需要帮助的人募集捐款,募集到的捐款通过友协分发给需要的人。

2012年8月17日嘉斯先生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将家族徽章送给多年的好朋友梅兆荣


记者:您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点?
嘉斯:中国人勤奋好学,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人慷慨好客。我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款待。


记者:当您回顾与中国的这段深远关系时,从中您收获最多的是什么?
嘉斯:友谊!如梅兆荣夫妇、杨得志一家,我们的友谊已经延伸到了第三代。我现在的年龄不允许我像以前那么频繁地去中国了,但我们通过微信和邮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份友情给予我力量。可惜很多老友已故去。


记者:中国是德国经济重要的伙伴,但现在两国之间越来越多地成为竞争者。两国应该或者说必须如何维护这种关系,而使双边关系不受损害?
嘉斯:竞争必然存在,通过竞争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双方真诚、彼此平等对待才能使两国友好关系代代相传。双方必须运用同样的法律,享受同等的法律保障。一个能让双方满意的生意才是好的生意。

(采访、翻译:尹广燕)


卡尔-海茵兹·嘉斯(Karl-heinz Gass),出生于1940年罗肯豪森(法尔茨地区)。1957年肉食加工学徒毕业,之后继续在其他企业学习,并参加了专门的训班,以及在法兰克福海纳肉食加工专业学校进修。1961年作为最年轻的肉食加工师通过了法兰克福商会的结业考试,第二年年初在马林塔尔的一家肉食加工店担任店长。1967年在丹嫩菲尔斯(法尔茨地区)成立自己的肉食加工坊。1988年在当地成立德中友好协会,2005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现代化食品加工业做出的贡献,获得“人民友好使者”称号,这是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的最高荣誉奖。嘉斯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德国人。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