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发布时间:2018-04-17浏览次数:175

2014年7月,埃森伯乐中学师生代表赴华参加了夏令营和中德语言年闭幕式,其中郎瑞同学用日记和手绘的形式全程实时记录了这次中国行,从一个德国中学生的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了这样一个令许多年轻人终生难忘的经历。


在市场(注:南锣鼓巷)大家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自己逛。但是人太多,我们得不断地在人群中穿梭找路。有的同学在一个摊位上买了那种很大很奇怪的冰淇凌,上面还有很多砂糖(这些同学当天晚上全部中招,拉稀拉到不行)。王诚磊则是在各种纪念品商店里搜寻着《毛主席语录》,李芊雅在到处看那种上面有刺绣的扇子,而我却很聪明,直接把钱包落在了大巴车上。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在回大巴车的路上,我们看见有个摊位在卖那种装在塑料袋里的饮料。要是谁想喝一塑料袋的可乐,那里绝对是个好地方。



在回酒店的路上,老师们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回程的时候(恰巧在世界杯决赛那天),我们要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和张老师、魏老师及司空校长经阿姆斯特丹回杜塞尔多夫,另一组和施老师及罗老师则要在阿姆斯特丹等好几个小时,然后才能飞杜塞尔多夫,这样就赶不上回家看世界杯决赛了(我就在这个组里)。于是,施老师就告诉后边这组的同学,他们可以让父母开车到阿姆斯特丹机场来接他们,就这样,气氛又因此好了很多。


今天晚上在酒店的豪华餐厅里有个告别晚宴(虽然我们后天一大早才启程回国,但是时间上来说今天晚上是最合适的)。老师告诉我们说大家可以穿平常的衣服出席晚宴——可是不一会儿,他们全部是穿着衬衣西裤出场的。石鸿业和艾明也穿着正装出席,因为一会儿他们要致答谢辞。因为这次行程中有四个同学过生日,所以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生日蛋糕,每个过生日的同学也都带着一顶纸冠。接着大家用汉语唱了生日歌,然后就是石鸿业和艾明的致辞了。自然,生日蛋糕上是插着蜡烛的,不过,这些蜡烛不经烧,所以,还在致辞的时候,我们就得赶紧把戴晴的蜡烛吹灭了。

一会儿的餐后甜点肯定就是这些被蜡烛破坏了的蛋糕了。

晚宴的主菜又是成堆的看起来超级美味的中国菜肴,不过我们又是要等一千年才能动筷,因为司空校长还得致辞。


她代表大家,把我们最诚挚的谢意送给为我们安排了这次终生难忘的旅程的组织方老师:马老师、马老师、沈老师、侯老师和陈老师等。大家都特别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完美的组织,也才有了这次成功的交流活动。致辞的时候,掌声雷动,“干杯”声此起彼伏(我们学生当然只能喝软饮料了),大家在一起愉快地品尝着美味。



席间,老师们还把大家一起凑的礼物赠送给了组织方(大部分都是橡皮熊糖),而且还照了很多照片。最后,大家再次为促成这次旅行的所有有关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热烈鼓掌。

当然,饭后我们得全部站好,因为魏老师跟组织方的老师说,在德国,道别的时候得唱歌。于是,我们就乖乖地唱着我们的歌,突然,我们不淡定了:



晚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手袋和体恤衫,上面有中德语言年的标志。组织方的老师也为我们唱了歌,然后大家热情地互相拥抱。



最后,所有人都回到了各自的房间。很庆幸的是,居然没有人来问我,是谁把台布烧糊了一小块儿。在房间里,大家先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有好多矿泉水瓶(我和李芊雅一共有十三瓶没有开过的)。不一会儿,大家就去睡觉了。


(敬请关注下集“我们的合唱团可以唱出五个调”)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