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主席贝克:“我们既要在历史语境中、也要面向未来地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18-05-06浏览次数:237

“我们既要在历史语境中、也要面向未来地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胡春春专访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主席贝克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德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政治基金会——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riedrich-Ebert-Stiftung)对位于德国西南部特里尔(Trier)的马克思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新布置了展览。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代表胡春春应邀出席该基金会在特里尔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并于5月4日在马克思故居走访了基金会主席库尔特·贝克(Kurt Beck)先生。贝克先生于1994年至2013年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长,2006年至2008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2013年起任艾伯特基金会主席。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主席库尔特·贝克(右)与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胡春春(左)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德人文”)
贝克先生,我们现在身处马克思故居,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座屋子和艾伯特基金会的关系吗?
贝克:马克思在这座房子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生命的最初阶段,相关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为人所知。德国社会民主党1928年买下了这座房子,当时房子已经破败不堪。

在纳粹统治时期,社民党遭禁,据说纳粹故意把纳粹地方小报的印刷厂设在马克思故居,这当然是一种挑衅行为。

社民党在战后得以恢复,同时也重新获得了这座屋子的所有权。1968年,社民党把马克思故居的所有权移交给理念接近社民党的艾伯特基金会。基金会维护和管理马克思故居,是因为基金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纪念国际工人运动史。

我们1977年对故居进行了第一次大的维修,当时由社民党主席、前总理勃兰特亲自揭幕。在两德统一后,故居内的展览又得以补充。

目前这次维修是一次彻底的大修。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今后把作为历史文物的故居本身放在工作的核心,而故居内的展览应该更具有国际视野和代际沟通的功能。

马克思故居

中德人文: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左翼内部的路线斗争非常激烈,德国历史上更是如此,这也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请问今天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
贝克:我们认为,必须在历史语境中去理解马克思。同时,马克思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有分析性的工作,尤其是经济分析,也有社会政治的工作。

在现今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他的分析手段,也需要在思考政治解决方案时考虑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也必须是面向未来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几年的经济讨论已经开始转变。之前的经济讨论中存在着某种对于资本主义不加批判的一致性,现在大家又重新开始质疑资本主义,重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讨论重新变得开放而具有批判性,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重新受到重视。这其中知识分子、尤其是学院的知识分子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年是马克思诞生两百周年,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继往开来,因为我们重新感受到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活力,经济、社会公正和生态问题等重新进入讨论。这也和社民党本身的改革需求相吻合。


中德人文: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您如何看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或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贝克:如果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实践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自己的形式,即把国家的责任与市场经济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这非常具有挑战性,对于国际上有关发展道路的讨论也是有益的。

在苏联解体之后,资本主义制度曾经有一段时间似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而中国使得讨论又重新开放。当然,我们与中国对于个人自由的理解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我对于中国的实践充满敬意。

中德人文:我最后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我所代表的研究机构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中德两国政府去年决定加强两国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有关,而艾伯特基金会在促进德国社会与其他社会的人文交流方面拥有很多的经验。您能够设想我们将来如何加强合作吗?
贝克:我觉得不同社会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双方可以一起探讨如何把思想交流机制化。互相学习和共同讨论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机会。我曾经作为州长去过同济大学,我清晰地记得学生们和老师们提问和讨论的积极性。让我们继续这种交流与合作!

中德人文:谢谢您,贝克先生!
贝克:谢谢您的来访!


资料来源:观察者网,2018年5月6日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m.guancha.cn/KurtBeck/2018_05_06_455921.shtml